回到上一頁

為什麼人有懷舊之情(nostalgia

    

每一個人都會發生懷舊之情。我發生最強烈的懷舊心緒是在就讀初中的日子。那時我已經從鄉下(台南安平)搬到台北的城郊。每天早上,我必須搭乘兩趟公車到城市的另一端上學。我不喜歡學校周遭的環境。而且,我一走進校門口,就有整天被拘禁在裡面的感覺。中午的時候,我們被迫趴在課桌上睡午覺。有時候睡不著,我會希望能夠坐起來看點兒書或什麼的。然而高年級的糾察隊常常出現在我們教室門口,偶而還伴隨著訓育組長兇惡的聲音,喝斥著某個不肯睡覺的同學。我們會聽到他說:「不想睡是不是?不想睡就去操場上跑幾圈。」

於是,在那個時機裡我養成了一種習慣,我把自己的頭圈在雙手環抱所製造的黑暗裡。在那兒,我可以看到我安平的故鄉。我可以看到在我中午回家吃飯時所經過的鹽廠倉庫,看到位於倉庫後面的魚塘,魚塘上深綠色的水,以及水上反射著閃爍的陽光。日子久了,我還可以看到更多的東西,那些都是我在安平的路上所目睹的。是的,從那時起我開始想念我的故鄉,而且我誤以為今後再也沒有機會回到那裡去。

有很長一段日子,我認為懷舊是一種病態的情懷,會透露出自己作為弱者的形象。所以我很少跟人提起這種心緒,我也從來沒聽同學們談起這類事情。我們都像斯巴達訓練營裡受訓的少年,誰都不會輕易顯示自己是那種愛哭想家的小孩。

好在近代科學的研究扭轉了這種錯誤的認識。這些研究顯示,懷舊之情其實有益於我們的心理健康,能夠幫助孤獨的人從記憶中尋找正面的因素來溫暖自己的心。從大腦顯像術,科學家發現,當人陷入懷舊之情時,他們的大腦有兩個區域會同步發生強烈的活動。一個是負責處理記憶的區域,另一個是負責處理報償(reward)的區域。很明顯的,當懷舊心緒發生時,人企圖從記憶裡尋找正面的因素來阻止自己跌入鬱悶的心情。

這種在孤獨的時候尋找正面的記憶內涵以避免陷入負面的情緒被認為是大腦自發性的情緒調節功能所製造的效果。有一個心理學研究團隊做了一連串的實驗,證明了這一點。而且他們發現,會在孤單處境裡尋求正面回憶的人,其自我的感覺比其他的人好,而且處於較低度的抑鬱狀態。反之,自我感覺不佳與深度抑鬱的人比較不會喚起懷舊之情。這些研究結果也可以解釋我們所熟悉的現象:懷舊之情發生時,我們會同時有溫暖與悲傷的感覺。悲傷可能源自於孤獨的現狀。當這種狀態喚起了懷舊之情後,又因為喚起了不再復返的過去而產生感傷的情緒。然而重要的是,喚起懷舊之情不會讓人陷入抑鬱的心境,反而在需要的時候容易重返有活力的狀態。

文學裡充滿了懷舊之情的作品。舉幾個例子:狄更司(Charles Dickens)的「遠大前程」(Great Expectations),福克納(William Faulkner)的「聲音與喧嘩」(The Sound and the Fury)與「八月之光」(Light in August),費茲哲羅(F. Scott Fitzgerald)的「大亨小傳」(The Great Gatsby)。這現象並不讓人感覺奇怪。文學作家通常是置身於社會邊緣的人物,所以他們擅長把自己處理失落的方式放置到作品裡。這也是為什麼這類的作品容易得到讀者的共鳴。事實上,很多人會利用文學作品(或戲劇、電影)來排遣落寞的心情。很顯然的,感染到別人的懷舊之情,就像從自己的回憶中尋找正面因素一樣,能夠發揮很大的效力。

然而這裡引出了另一個有意義的問題。讀過「大亨小傳」的人都感覺得到,自己很快浸淫在充滿了懷舊意識的故事裡。然而費茲哲羅本人後來卻成為重度抑鬱的患者。為什麼呢?其實這與上面科學家的發現並不衝突。他們發現,具有良好自我感覺以及低度抑鬱的人比較容易喚起懷舊之情。因此,我們可以想像,這應該是費茲哲羅早期所置身的狀況。後來他跌入抑鬱的谷底其實另有原因,不是懷舊心境所造成的。正如前面所說的,深度抑鬱的人不容易喚起懷舊之情。這也能夠解釋為什麼費茲哲羅後來無法繼續提筆寫作──假定他原來寫作的動力很大一部份來自懷舊之情的感召。

科學家從動物的實驗中發現,重度抑鬱症是在慢性溫和壓力(chronic mild stress)的環境中所培育的。而且,這樣壓力所出現的時機是不可預期的,因而讓受創者逐漸進入無能為力(helpless)的心理狀態。事實上,大多數作家都會面對這種狀態的考驗,因為作家的收入不穩定;他們的新作品是否能夠成功發行繫乎文評家與讀者的喜好,而不僅是自己的努力。後來費茲哲羅發現他的新作品沒有第一部著作(「大亨小傳」)那麼廣受歡迎。應對這種狀況,他的方式似乎是酗酒,也可能有抑鬱症患者所常有的反芻(rumination)行為。

大腦顯像術告訴我們,反芻雖然像懷舊一樣是人在無所是事的情況下所發生的腦部活動,但從事這活動的腦部區域與從事懷舊的區域並不相同。而且,人一旦成為重度抑鬱患者,其腦部處理報償的區域變得式微,而不像懷舊發生時那麼活躍。這些差異都顯示,抑鬱與懷舊是截然不同的事情。即使如此,上述事實仍然帶給了我們一些疑問。例如,為什麼自發性的情緒調節功能在抑鬱症形成的時候不再發生正面的功能,反而開始助紂為孽──助長抑鬱症的滋生?而且,當這樣的狀況開始發生時(例如,開始陷入反芻),人能不能及早意識到這一點?這些都是關鍵的問題。很不幸的是,到目前為止科學家還不能給我們圓滿的答案。

回到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