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豪的隨手雜記 -【豪豪老實說】
Johnson's Notebook - Johnson Being Honest
Latest update on 2024.03.22
原豪的個人網頁
Johnson's Webpage
徵才
[Paper Review Website]
[Submission Deadline]
索引:
- 系統論文的新手研究步驟
- 讀博班做系統研究的訓練重點 (PhD Training)
- 帶人做研究及思考問題的心得
- 個人學術觀點雜記
- 研究與題目的定位及論述
- 思考系統論文方法的小技巧
- 寫一篇論文最重要的精神及論述方法
- 新手論文寫作重點 (Rookie's Guidance)
- 論文「圖表」及「文字」注意事項
- Journal revision 重點及注意事項
- Latex Tips (Latex 使用小撇步)
- Journal/conference submission notes
- Review Notes
- 科技部CM03寫作重點
- Technial Notes
- English Writings
- 人生體會及做事心得
- 其他
0. 有興趣或有在看的方向: [
給新生的話(by 林文盛)] [Research Summary (2022以前)]
[
Research Summary (2023以後)]
- 記憶體/儲存體管理: flash, nvm (PCM, Skyrmion), SMR/IMR/HAMR disk, ZNS SSD, CXL-based SSD, ULL storage, RCNVM, DNA storage, glass storage, file system (ext4, btrfs)
- 記憶體/儲存體內運算: in-memory computing, processing-in-memory, processing-near-memory, in-storage computing, TCAM
- AI/ML加速: 與memory+stroage有關的AI/ML加速,如: GNN, RNN, CNN, Transformer/Bert/GPT, Random Forest, Reinformance Learning, Hyper-dimensional computing (HDC), ..., etc.
- 資料結構: data structure (與 memory+storage有關),如 B-epsilon tree, graph, LSM..., etc.
- 間歇性系統: Intermittent system (or energy-harvesting system)
- 作業系統/即時系統/虛擬化系統: IO/processing scheduling, docker/container, Autoware, 自駕車
- 應用: DNA sequencing/computing (Genomic Analysis Roadmap), quantum simulation acceleration
- 其他: FPGA優化、Fuzzer (Google’s AFL++)
Page Top
1. 系統論文的新手研究步驟: (新手論文流程圖)
- 1. Observation: 一開始都是從讀一些資料、文件、論文或討論中去觀察發展趨勢,同時試圖去找到好的觀察,去發現一些以前大家沒發現的現象,是不是值得研究或探討的issue,提出來和大家討論。另外一個好觀察的來源是: 當我們看到一個問題,可以習慣性的去思考問題的根源或本質是什麼,這個根源通常就是問題的本質,找到問題的本質及根源常常就是一個好的觀察,直接對這個問題的根源著手所提出來的解決方案常常會是意想不到的簡單又有效(一個生活的例子: 八角扳手太大無法轉開螺絲,但又沒有(也買不到)大小剛好的扳手時,我們也可以想想: 問題的根源是因為扳手與螺絲間有縫,那我們想辦法把縫補起來就行,那麼用銅板把縫塞起來,就能轉開了)。但這需要一些經驗、背景知道及一些創意,有時候還需要好奇心問一些自己好奇或不懂的東西,很可能會激盪出很好的題目喔! 事實上,日常生活中很多問題,若能習慣性去思考問題的本質及根源,也有助於想到簡單有效的好方法來解決日常生活的問題。
-- 常常一個好的研究組合是: 有經驗的人 (因為他們有一些經驗及一些sense了解什麼是好題目) + 沒經驗的人 (因為他們就是有一些不懂的,所以會想到 out of box 的東西或問題)。這樣很容易激盪出強大的火花,不論是在題目及方法都是。
- 2. Objective/Motivation: 在有一個好的觀察之後,和大家討論覺得是一個重要問題之後,就會形成一個好的研究動機(Research Motivation),而這個動機所要達成的目標(如解決所觀察到的問題),就是Objective。例如在embedded system的一個重要driving force就是cost,為了cost down,我們會降低hardware成本,但這會帶來新的issue,我們系統軟體的人可以扮演解這個cost down帶來的新issue的角色。
- 3. Modeling/Application Scenario: 有好的研究動機之後,就需要為你的問題做一個定義及假設,通常會是一個 system model或system architecture ,這樣才能正確清楚的定義你研究的問題的 scope,才有辦法去判證說這個 model或architecture 是不是符合我們觀察到的現象及研究的對象。簡單來說就是一個抽象化(abstraction)過程,讓問題可以被簡化或是被精確定義,讓我們容易發現核心問題及探討核心解決方案。
-- 通常一個好的 model 也都會定義這個 system model 我們所考慮的 constraint 及我們的 consideration 有哪些條件,這樣未來在設計方法時,才知道哪些特性是設計時的重點,哪些是可以犧牲的點。
-- 接下來要依據上面的觀察來尋找並設定最好的 application scenario,據此就可以同時還會定義這個研究的 objective。當然有時候我們會發現定好的appliation scenario及objective會找不到好的solution,那麼也可以隨時調整appliation scenario及objective。而通常把 objective 及 model/architecture定義好,就會是一個完整的problem definition。
- 4. Challenge: 通常要解決所觀察(observe)到的問題都會有一些 technical challenge,或是要達成我們的objective時會有相對映的challenges,所以需要把challenge一個個列下來,而針對每個challenge,我們的Method都會有解決的方法(或是一個統合的方法),而這些方法都會有一個主要的Main idea。
- 5. Method: 我們所提出的方法(Method),通常要剛好能解決我們所點出的 technincal challenges。此外,通常一個好的方法都會一個主要的main idea,所以一定要能講得出main idea,而好的main idea通常具有好的idea或是新的concept來提升所提方法的novelty。而反過來看,一個好的main idea,其實現的method可能有很多種,而怎麼找到一個好的method,通常需要辯證,來justify為什麼這個方法在這個問題上是個好的方法,它的insight在哪裏,為什麼不用別的方法,這樣就能點出我們的technical contribution。此外,通常一個好的系統設計,常常是一個trade-off藝術的展現,就是你方法的優點剛好就是我們的objective,方法的不足之處,剛好是系統model中,你的objective/constraint/consideration 中不重要的點。同時我們要釐清什麼是 must have 什麼是 good to have
-- must have: 一個研究中 must have 的 objective 就是方法的重點,一定是要盡量 fit 及 optimize。
-- good to have: 一個研究中 good to have 的點很多,但是通常都是在你完成 must have 的點時,同時能達成的就順便做,若是違反你的 must have 的 objective,那麼通常會是我們會 trade-off 犧牲掉的點。
-- Approach: 若是沒有想到一個好的策略來想 solution 時,一個簡單的起手試是先想一個暴力法 (brute force or greedy) 來達到你的 objective,然後你就可以去研究這個暴力法的優缺點,然後它的缺點就成為你設計的方法要去改進或達點的點,以及你設計方法時的 insight。最後你寫論文時,這些暴力法的缺點及你的方法所去解掉的點,就是你的重要insight,一定要寫出來。
- 6. Analysis: 在分析時,通常我們會找方法的重要component (不是全部的方法)來做分析。 (如 avg error bits, avg bad page...)。分析時,把麻煩及易變的東西變成變數,來帶出分析的equation,這樣才能簡化,之後再用一些合理的平均值帶入這些變數畫成table or figure,說明這些合理值得出來的結果會有怎樣的insight。通常一篇論文只要找一兩個component分析一兩個 attribute 就行了。這是加分加很大,但是都只找能分析的出來的subset/subcomponent來分析
- 7. Evaluation: 在實驗通常要先想清楚我們實驗的platform、benchmark/traces、metrics,metrics通常都是先以 objective 相關的metrics,然後再來細項看方法一些細節insight的參數為次數的metrics。
Page Top
2. 讀博班做系統研究的訓練重點 (PhD Training): 心法為上,方法為下 (以後每一點都要再加例子) - 系統研究是很生活化的,系統研究的體會也能應用在生活及人生之上喔!
----------------------- Philosophy (Mind set) -----------------------
- 最重要的重點: 分辨什麼是 must have,什麼是 good to have,把握住 must have,而 good to have 是有很好 (註:若是must have 行有餘力可以做good to have時,可以從good to have 中挑較重要的列為better to have來優先做),但是沒有也不critical,有餘力才順便去achieve的東西。這樣CP值才高。才是work smart,不單單只是work hard。這樣的思維很重要,才能訓練自己看出事物本質的能力,不會被 good to have 的事物迷惑,事情做在刀口上,力氣花在刀口上。另一個方向來想,有時候我們會fined-grained的來處理 must have,把它做的比較好,但是good to have的東西,就coarse-grained來處理,能處理多少算多少,達到一個較高的CP值。
- 「做不做的到」與「值不值得做」的差異: 很多系統事實上可能是做的到,但是常常在考慮的環境、時空因素時,當下的application scenario就不見得值得做,或是做了並不會比較有效益。例如: 火車月台收票實務上做的到時,是不是一定要做。那麼答案並不絕對。若是逃票的人少,那麼就不要花錢買設備或是顧人在火車月台前剪票,但是若逃票的人很多,那麼花錢買設備或顧人的開銷可能是比較划算的做法,要看怎麼做會有比較好的收益。所以系統研究時,需要先思考目前研究的問題,不只要問在這個application scanrio下,我們能不能做的到,更重要的是還要同時問: 怎麼做比較有效益,值不值得做。
- 如果一個題目值得做,但是也需要衡量我們的能力或專長有沒有機會做的出來,或是有沒有機會透過與其他專長團隊合作而做出來,若是評估後,覺得沒什麼機會做的出來,那就需要考慮值不值得做。也就是:「從有機會做的出來的題目中,挑最有挑戰、最重要、最有影響力的題目來做」。
- 看到一件事或一個問題時,要能下意識或本能的去思考問題背後的本質(也就是ground truth or root cause)是什麼。看透本質的例子如: (1)New ERA 直接處理問題的根源「error bit 不能被ECC correct」,而不是間接的處理P/E cycles不能超過,因同樣P/E cycle的block,其error bit數不同。(2)治淹水可蓋堤防來治標,但是問題的根源就是水會漲過頭,那麼就要找出水位過高的問題源頭(如:水進來太快? 河道過彎? 河道淤塞?)加以治理,才能治本。(3)要打開瓶子是不是只能用開瓶器呢? 若想清楚開瓶子就只是把蓋子打開,那麼只要能打開蓋子的方法,就有可能是好方法,不要被限制住解決問題的可能性,也就是說: 若能想清楚問題的根源,那麼解決問題的方法也不會被限制,跳不出現有的框架。這樣看事情的眼光就能有辦法從一個點一個線,慢慢擴展到一個面。
- 在做研究的過程中,發展出一套符合自己特質的一套做事及研究方法,因為每個人個性不同,適合的東西不同。
- 一個「正向思考」的培養的過程:因為在研究過程中,我們遇到解不好的問題,總是在討論怎麼用不一樣的角度來看一樣的問題,當你總能用更多的角度看問題,你就越有機會去解決問題。就算最後完全沒辦法解決,最後還是可以換問題,沒什麼大不了。得到的結果就是: 完全沒有絕望,再怎麼絕望,也還是充滿希望。同時,在這個看法多元的訓練過程中,讓我們能夠有更多元的思考,也能體會很多事不是二分法,去體會「diversity」的重要性。
- 學會尊重多元(diversity)及思考多元,那麼就容易「正向思考」的培養的過程中,進而培養「樂觀進取」的處事態度,而非「積極進取」,只有樂觀的人,才能有能量面對挫折,因為你覺得有希望,才有辦法堅持下去。
- 【打逆風球】: 利用樂觀進取的態度,去培養「打逆風球」的能力,也就是perseverance(毅力)或grit(意志力)的能力(Grit = Passionate + Perseverance,影片: TED Talk regarding GRIT),也就是運動家精神,同時做事要有commitment。「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因為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惟有培養打逆風球會能力,才能在困難到時不被擊倒。世界上的百年企業不一定是最賺錢的,而是在最糟的情況發生時,還是能挺過來,最後得以延續。過去有許多盛極一時如nokia也曾是富可敵國,如今安在哉,主因也是在逆境一來,沒有挺過去,就沒有未來了。
- 【問為什麼&說為什麼】: 做研究時「問好問題」以及「說一個好故事來說服大家為什麼這樣做、為什麼做這個、為什麼這樣想」是重要的兩個面向。也就是做研究,「問好問題」以及「說明好理由」,是鍛練辯證能力的兩個重要時非常手段。所以做研究時,要讓練習讓自己慢慢的習慣下意識的問為什麼,以及思考為什麼;而這兩個面向做的好,通常研究也容易做的深。
- 培養「辯證」思維: 在研究過程,我們總是會去用多元(各種)角度來探討或defense為什麼要這麼做,為什麼不這麼做,那麼未來做很多事,就會有自己的一段哲學邏輯,而這個辯證思維很重要,因為能夠defense自己的主張想法時,才能說服別人為什麼要這樣做。
- 培養「辯證」思維的過程,advisor vs. students,並非老闆與員工或上司與下屬的關係,而是一個同伴關係。就好像是兩個人同在一個船上(on the same boat)一起努力解決問題,兩個人事實上都沒有答案。只是advisor較有經驗可以給建議,學生比較沒有經驗,所以多花時間去依據老闆的建議的方向去嚐試,可以減少時間的浪費,advisor雖然沒辦法直接告訴student答案在哪,但 advisor 的建議一定比student亂摸有幫助,算是一種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概念。
- advisor vs. students: 可以用「暗室開燈故事」來說明: 就是進入一個暗室,大家都不知道開關在哪,但是advisor 可能比較有sense開關在哪(如在肩膀高度),那麼引導學生去找和肩膀差不多高的地方,就容易找到開關。研究的方向上上也是如此
- 當學生能夠defsne並辯證自己的想法,同時在一個領域的點上比自己的老闆能有更獨到的見解,就是mature了,也該畢業了,因為他已掌握這個思維的重點,以後自己就會有一套發展的思維。
- 所以研究的主題不是重點,重點在一個辯證思維的養成。
- 「辯證」思維的養成,就是一個從被lead到一個leader的過程,因為你能夠想清楚規畫清楚,並告訴別人要怎麼做,且為什麼要這樣做。
- Minor meno: Research is a re-search process, which is a repeating process on searching materials and then finding solutions. by Lui Sha: Research is a repeated search process to know unknown.
- Top-down來講故事及論述研究: 講東西通常要從問題及挑戰的思路去想故事。盡量不要從我在做什麼,然後這可以解什麼問題的思路想故事。要從有什麼挑戰,然後我們可以用什麼來解決問題的角度來想故事,那麼故事的格局會較高也較大,也比較能把研究統整成一個有體系的東西;切記不要講說我在做什麼,我做的東西可以解決什麼問題,那會顯得為做而做,沒有中心思想,沒有一個研究的中心體系。雖然我們做研究常常是bottom-up從細節中去找到問題,然後提出方法及設計來解決問題,但是在講給別人聽時,就需要top-down來講故事及為什麼我們要做這些研究(甚至可以延伸到我們所做的一系列研都是有一個中心思想及遠大目標),然後再去講設計方法及細節。也就是:「做研究常常是bottom up ,但是present時是top down的講 (事後諸葛)」。「bottom-up for solution and top-down for reasoning」。
例如我的研究是做NVM,有touch到做PIM、Hybrid Memory、ULL Storage。若是故事說我在做NVM,那可以用在這三個地方,那就是bottom up講,且從我在做什麼,可以用來解什麼,為了做而做,沒有中心思想。但故事若換成說big data時代的現在computing system造成挑戰,為了解決這個挑戰,我的研究是思考怎麼設計next-generation computing system來解決big-data時代的挑戰及問題,然後就說computing system中三大元素 computing, memory system, storage system三個方向,我利用新的device能力來設計新的computing system and operating system,其中在computing這塊我研究PIM來解computing的data movement,memory system我引入 optane 及 nvm memory memory,並結合設計新的OS memory system managment來解決memory不足及DRAM耗電問題以enable huge memory capacity。而在storage,我利用Ultra-low-latency storage來解決IO問題,但是這引來新挑戰,我提出一系列的方法,從OS及系統架構提出設計enabling/key technology來把它用好用滿。結合了這三個方向研究,我就能 enable next-generation computing system 來決解big data era 帶來的挑戰。
----------------------- Diversity -----------------------
- team中的成員要具有diversity,每個人的特質不同,最後team整體戰力才會增強。因為每個人的能力及發展重點不同時,才會得到win win的結果,不是每個人都競爭一樣的東西。
- 應該更強調把時間花在自己的強項的培養上,不是專長的部分OK就行了,因為自己的強項做起來得心應手,做的好,做的開心,事半功倍(PS: 國高中老師都說哪科差就要補起來為了考好學校,但是大學及工作後講求的是專業,把追求某些項目的卓越,但是國中小被讀書考試制約了)。若每個人都發展自己的強項,那麼最後team的戰力就變強,且每個人的goal不同,就不會零和,因為每個人的方向不同,那麼每個人在自己的強項上發展,都是winer。也就是每個人都要找到自己的niche,也就是找到自己的定義,自己的優勢,自己的強項,並且全力發展。【niche】niche原意是神龕。就是一個牆上有很多洞,找一個最適合自己的洞,那個洞就是屬於我們的niche。
- 學習尊重每個人的差異性: 因為每個人都發展自己的強項,所以也更容易尊重別人的差異性。
- 每個人的強項不同,那麼就較容易打從心理去欣賞別人,因為我們就不是競爭關係,而是一個合作的關係,因為每個人的強項合作起來就能成就更大的事。
- team 要的不是鴨子軍團,要的是老鷹空軍、獅子陸軍、鯊魚海軍。【故事】有一天動物王國要建立一支最強的軍隊。為了公平起見,我們就每個報考的人都一樣考陸科、海科、空科。結果最後錄取的全是鴨子,因為鴨子每科都60分,就有180分。但是老鷹、獅子、鯊魚都只考了100分。但是鴨子運團是打不了勝仗的。
----------------------- Summary -----------------------
- PhD training的重點是在一個依據個人特質,利用研究的過程去引導培養符合自己的一套「處事哲學」、「做事哲學」、「人生哲學」,並從中去培養「辯證」思維、「樂觀進取」的態度,並且理解欣賞並尊重「Diversity」的重要性。
----------------------- Others - Life plan -----------------------
- 做一個重大決定時,要記得想想未來五到十年(甚至是15到20年)後自己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做什麼樣的事,不要只看現在的狀況而做決定,因為只看現在的狀況,容易做錯的決定,因為可能離自己想要的生活越來越遠。當我們這樣想的話,就不會對現在的選擇落入yes/no的二元選擇,較容易發現第三、第四或其他的可能選項,而做出更好的選擇。
- 每一個stage都要反思新狀態的狀況,然後再想清楚自己要,然後為自己定一個「目標」或是調整「目標」去努力(PS:有時上一階段的目標也可能成為下一階段的絆腳石,所以也需要調整每一陣子就省思調整),這樣才能理清對我們來說什麼事是must have,什麼事是good to have,才容易取捨及決定做事的方向,生活及努力才有一個方向感,不然容易就失去方向感,不知為何努力,為何而做。容易就失去人生的方向感及忘記初衷。
Page Top
3. 帶人做研究及思考問題的心得:
- 一群人做一個研究或是做事時,要先搞定做事的人,然後才有辦法把事做好。
- 人腦是越常出現或是看越多次的東西印象越深刻,越會下意識就反應並使用,而不是選好的用。因此,若想要提升做事的品質,平常就要注意細節,把事情做到位,這樣在緊急時下意識反應做出來的東西才會到位。也就是平常就要要求品質,把事做到位,這樣重要的事情或場合,也能把事情做好或表現好。例如:
我們平常做投影片若不重視格式對齊及英文句子的文法,那麼到時候做重要的投影片時,就會很容易出現平常出現的問題,影響自己專業度的表現。
- 做研究時,不能只重視每個work本身,而是要先看重參與研究的人。做研究及帶人時,應該要把「人」放在心上,把這個人帶好了,他能力上來了,事或研究自然就會做好。把重心放在人身上,才不會太功利。帶人帶心。學術上若只看到事,沒看到人,就會心中無人,就容易不尊重人!
- 帶一個學生時,尊重傾聽他的想法,從中發現他的特質及優點,然後引導他,讓他感受到被重視,被需要。慢慢的他就會有成就感,才能激發他的熱情及向心力
- 當advisor不只是指導學生做研究,更重要的是要立志當mentor,從心靈及mindset去帶領學生,這對學生來說受益更多,而論文只是在mindset上被帶領上來並被指導後自然就會有的產物。不用太功利,只想到如何最大化自己的利益及論文質量。因為學生帶起來了,好的論文只是必然的產物,雖然不能最大化,但是一定夠用。也就是用「正能量」來帶人。當我們誠心的對學生好,想把學生帶好,學生也能感受到,也自然比較能投入,正能量的循環,凝聚team的向心力:
也就是先搞定人再搞定事的原則
(有機會要把吳榮根老師對我的影響的例子寫下來,是一種「傳承」。)
【吳榮根老師的故事】:
故事是從大學吳榮根老師因為我們有三個人想修他的課,他一開始說規定三個不能開。後來又開了。
但是我畢業多年後去教書後才知道: 原來不到7個人開大學部的課不是不能開,而是不算學分,沒有鐘點,所以還要開另一門課來抵時數。
但是老師沒有講,我多年後才知道。但是因為我們三個,他一路上很多選修課都一直開下去。但是因此也影響我一輩子走的路線。
因為他的課都是單晶片、8051、弄板子,培養了我的興趣,也變成我後來決定賠公費去HP寫 firmware, driver,後來又走上系統的路線。
一路都是從他開始 (啟蒙)。然後受他影響了一輩子選的路。
所以最後第六頁又回來總結回到 吳榮根老師
所以一個老師不用知道哪個學生是不是受影響或受惠,因為我自己就是那個受惠對人。所以我心裏有確據知道: 我跟隨吳老師的做法來做,就一定有像我那樣的學生受影響,期望自己能成為別人生命中的貴人,但我們不用知道,因為已有確據,只要真心對帶學生就對了。(2024年回母系與學弟妹分享的投影片)
- 從mindset把學生帶好比只把研究做好更重要或說更優先。因為正確mindset建立了,那麼這些學生就會去影響更多人。
- 學東西很容易學很多「靜態」的知識及原件。但是要想通,就要試著把這些知識及原件,試著想想怎麼讓他們「動態」的動起來,他們這些知識及原件怎麼整合動起來完成它原本整理想要達成的目的及工作。(這是思考事情背後原理(ground
truth)的一種手段,尤其是技術方面的東西。)
- 想問題有兩個簡單的招術(1)天秤法: 先想一個東西兩端的極端,再來想中間的compromise,可以簡化想成是在多目標下,尋找一個好的pareto optimal。(2)抬槓法: 就是去論證為什麼要這麼做為什麼不這麼做,講說要怎麼做時,一定要說why,然後論述你的why,你的insight。別人就是問你為什麼要這麼做。
- 【辯證練習】:請學生讀論文、讀書或做事時,可以請學生投影片報告,或是寫書面報告,重點有二: (1)summarize: 整理歸納重點,(2)歸納重點後,自己針對內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及想法。這是訓練Critical Thinking (辯證思考)基本功很好的方法及練習。
- 【問為什麼(why)及說為什麼(why)的能力】:整個研究訓練的過程的核心就是學會【問為什麼(why)】會【說為什麼(why)】,然後自然而然就能訓練【辯證】的能力,辯證的核心就是在問為什麼,說為什麼,練出一個把事情想的透徹,並且能夠自圓其說、能說服自己也說服人的能力。
- 【自圓其說】: 自圓其說是基於一些假設,這些大家都能接受假設或前提,然後開始論證,以前西方哲學就是這樣發展的,有些自圓其說,是強詞奪理,因為你基於的假設,大家都不能接受。但是你基於的假設,大家能不能買單,也看community
及 時空環境(例如古代西方是以牙還牙的思想,以眼還眼的思想,但是在那個年代你說以愛回應害你的,那這個前提可能在當下是無法被接受的。又如realtime system community能接受context switch沒有cost的假設可以被接受,但是在做系統實務的society的領域就無法被接受。但是假設及前提最終也不能走偏鋒的強詞奪理或是硬拗)。但自圓其說是一個辯證思維陪養過程中練習為什麼(why)及說為什麼(why)的能力的方法。
然而,「自圓其說」及「辯證」本身是中性的,就看用的人怎麼用,如政客拿它來詭辯達到政治目的或自身利益, 學者用它來辨明科學及事物的本質,看清真相 。
- Novelty有時候不一定是要創造新東西,有時是用什麼舊東西來enable新東西也是一種很重要的創新(novelty)。如XX(e.g., Swap)是舊的觀念,但是如何用XX來
enable YY (如用Swap 來 enable storage as memory) 就是一個很重要的創新(Novelty).
- 很多問題有一個特性: 他們有用二元化的命題來誤導思考,讓人落入對立的陷阱。但是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應該要想清楚邏輯及了解細節及思考insight後,知道這二元化的命題之外,常常較好的答案是非二元化的答案。這可透過diversity
及 critical thinking 的能力來協助。以前我們學法國大革命常常只有一個標準答案,但是若我們能考慮當時背景下所有參與者王族、貴族、商人、農夫等各種不同社會階層的時空備景,以他們的角度出發來看對這件事的利害關係,那麼我們就會發現不同角色的人一樣對法國大革命這件事,在當下他們有不同的立場及利害關係,都有他們的角度,而不是只有一個角度,不是一個標準答案。而是有多種觀點,多種可能的答案,且答案可能還會因人的立場時間不同而異。(又如:
下雨對賣傘的人好,對賣太陽眼鏡的人不好。但是出大太陽又是反過來)
- 凡事都有多元化多角度思考,就比較容易遇到事時從別人的角度來思考,那麼就容易有【同理心】,因為比較能夠設身處地,用別人的角度,不同人的角度來看同一件事情。
- 「化整為零」及「化零為整」的奧義:不論是寫論文,寫報告,口頭報告,開會,做事。都能用「化整為零」及「化零為整」的思路來加強系統性。 (1) 「化整為零」:
先把混亂的一整個東西分成一個個的module (化整為零: 也就是下手前的分析、整理、構思)。 (2) 「化零為整」: 然後再把一個個整好的module再有條理及次序的top-down及分類的整合起來(化零為整: 也就是構思後的下手)。 所以通常在寫東西前先「化整為零」分析好,想清楚,整理好。然後再把整好的東西「化零為整」有條理有次序的組織起來。同時,這樣top-down的整理能夠幫助自己把一個東西的體系整理清楚,有個全貌、並且融會貫通,可以深入淺出的從main idea及全開始講者,並慢慢深入到method及細節,就不會見樹不見林。
- 無料包裝法: 若我們的機制是套別人的方法時,一個包裝的方法是可以先想想我們為什麼選這個方法來套,怎麼套,為什麼套了會好或能達到目的。然後這些想清楚了,就能這此為這個機制想到一個有insight及深入的方式來論述。讓人讀起來覺得有道理並且有收穫。
- Keep me warm and Keep the momentum going: 有時候在做一個研究方向時,一路上還沒有夠好題目時還是值得下去做,因為從過程中就會增加熟悉度,讓自己保持手感及動能,並從這些研究過程中,幫助自己找到更好的題目或是真正重要的題目。像是在長跑時,若是遇到障礙(如紅燈)時,不能停下來,還是要持續的原地跑,就是為了保持熱身及動能,這樣一但障礙移除時才有前進的動能,因為一旦停下來後,就會失去動能,可能再也跑不動或是要費很大的力能重新啟動了。因此:
做研究時,有時候也不能過於眼高手低,雖然保持動能 Keep me warm and keep momentum going。
- 【問好問題】:問好問題常常是一個研究方向中找到好題問的一個重要手段。就是在找方向時,我們若能去思考我們在研究的東西或方向,他們最關鍵的問題是什麼,若問到關鍵的問題,就能找到最重要的問題,而不是不重要的問題,而最關鍵重要的問題,就會引導我們去思考這個問題背後的真相(ground
truth or root cause),而這常常就是發挖一個好研究問題的引發點。
- 有時候忙久了,心就盲了。所以在設定短中長期目標之後,每過一陣子就需要空出一些時間,重新整理一下資料、整理思緒,並觀察或想一想經過一段時間變化之後的現狀,然後再思考接下來想要做什麼,並整調短中長期目標。不然有時忙久了,時空轉變了而沒有適合去調整應對,使得原來設定的目標也變得不合時宜,更甚或是不利的了。有時候上一個階段的策略是良藥,但是到了一下個階段之後,同樣一個策略可能就變成是毒藥了。例如:
有些新的faculty可能在助理教授時會拚很多論文,證明自己能做研究,很快升等。但是升副後又寫很多論文但是quality都不太好,這長期來說可能反而因為浪費很多時間寫不好的論文,最後也沒精力靜下來集中去把一個work做好,最後就變成做很多quality不好的研究的「窮忙」。
- 【先畫靶再射箭,先射箭再畫靶】: 通常我們在做研究時,都是先找到好問題(也就是靶),然後再想solution,這是好的。但是有時候若是想的solution都解不好,有可能是這個問題沒解或是我們的能力解不出來。那麼就可以試看看先射箭再畫靶,也就是我們換換問題或是objective或是model,然後來evaluate我們之前的方法是不是能把這個問題解的好,或是這個新的靶很容易就想到好的solution。因為一個好的研究就是一個好的靶(就是好問題)+一個好方法(就是能射中紅心的箭),但是只要箭能射中靶心就是好的成果,沒有人規定要先射箭還是要先畫靶。
- 【Receiver】: 一個好的研究題目及技術,通常我們也會思考這個研究是否有receiver,或是有沒有什麼potential receiver,就是有什麼人或公司或產業會用這個技術,而不只是單純的一個數學問題或是工程問題,但是eventually並沒有人或產業有意願使用這個技術。若是沒有什麼receiver,那麼這個研究未來也容易產生大的impact。
- 【One-Page Summary】: 整理一篇論文可以用一頁投影片來整理重點,分為(1)Observation/Motivation、(2)Goal/Objective、(3) Challenge (Optional)、(4)Method: Main Idea/Contribution、(5)Evaluation
- 【開始一個新方向的小小心得】: 我們開始做一個新方向通常都不熟,但可以先做做幾個application scenario,就是先下去做,去培養sense,慢慢的就會有心得。之後慢慢的就能知道這些東西怎麼generalize到類似的情境及應用是什麼,哪些不同的應用可能都會需要一樣的技術。之後就可以再進一步提出說這個研究領域有什麼樣的fundmental issue,我們未來應該怎麼做,或是它應該怎麼改變,並去思索它們的fundenmental science。而它們能夠open up什麼樣的新機會,或是改變人類的社會。
因為後半部的是最遠大的目標,99%以上是達不到,但是心中有這個目標,運氣好有機會讓我們接近些。存在心中就行,因為這就是它的浪漫。就像是 以我們人類,可能永遠無法了解宇宙的真像,但是我們也是心存著想要去更接近了解宇宙的真像,所以歷史上這麼多人一直往這個目標邁進,每個人都邁進了幾乎看不到的距離,但是也是這麼多微不足道的距離累積起來,我們也往前走了不少的路了。就是我們在做實事的過程中,心中也存有理想及浪漫,雖然說是唱高調,但它是一個很美的事。 我們不要求別人這麼做,但我們心裏存有這些目標或想法,總是美的。有時候有一個契機就有機會跨進一大步。若沒有,那又有何妨呢!沒有損失的。
- 【第一作者腦補現象】: 常常第一作者因為東西很熟,所以會寫了Step 1的原因就跳到Step 3的推論或結果,但是對讀者來說會看不懂,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所以通常第一作者要再回來讀的時候要提醒自己,若我是讀者第一次讀時,這樣寫是否夠清楚,邏輯推論過程是否夠清楚,會不會有跳tone,因果推論過程有些步驟跳掉了要補充才行。
- 【Rounding無所不在】:世界資源有限,但是需要資源的太多,因此Rounding就是一個很好用的工具,也是日常生活中很多應用的背後核心。例如到公車站的人是任意時間來,那麼我們就每天有固定的班車來公車站載乘客,這就有點是把兩班到站車中間這段時間到達這個公車站的人都rounding到下一班公車一起走。有理數是無限個點,但是我們不太可能有無限的資源去運算及儲存這樣無限的可能有理數值,那麼我們就用浮點數來把它們rounding儲存在離這些有理數最接近的浮點數可表示值。雖然rounding會造成誤差,但是有時候很多系統的問題,在誤差小到一個程度時,它就不會出錯,因此rounding經常會成為我們降低成本但又能解決實務問題的好工具。有時候rounding後會讓系統出錯,也只是因為rounding的granularity不夠小,我們把rounding的格式再分細一點,讓它每格之間的誤差再變小,系統就不會出錯。或是rounding的方法可以針對系統去動態優化(如定點數、動態分配rounding距離…等),就能得到一個系統可以正確執行的設計。
- 【抽象化(Abstraction)】: 抽象化在解決問題及做研究研究常常會是一個重要的手段。例如我們要解決一個剎車問題,通常我們會假設一個故定的動磨擦力,然後設計一個在要求的距離內讓車停止,這樣就能抽象並簡化問題,並把重心放在要解決的問題上(i.e.,讓車在要求距離內停止),設計好後在實現時,我們可以再讓系統加上一個安全係數(如我們設計2倍安全係數,就是理論上1/2的距離就剎住,那麼實務上就算有變化及差異也不會讓我們的設計失效),這個安全係數在現實的系統很常用(如電梯承重)。所以一個複雜或是不確定的問題,可以分為兩步驟: (1) 可以先把問題抽象化,然後專注在這個抽象化問題的定義的合理性,然後專注在這個抽象化問題的解決之上。 (2) 之後再把這個解決的方案投射(或加入)現實問題的因素之後,看怎麼增加容忍空間,讓方案在現實環境中變得可行。
註: 這讓我想到一個無關的技術,就是我們要做filter濾波,會把值域的資料轉換到頻域然後把noise的頻率濾掉再轉回來,這也算是一種轉換到別的面向後進行處理,再轉到原來的面向的做法。也就是當一條路走不通或很難走,我們就換個容易處理的角度去看去分析去處理,有時候就會比較容易下手,處理好後再把它轉換回來進行後續的對應或容錯修正就簡單完工。人生有時候也是如此,這條路走不通,有時候換條路走可能也有機會找到走的通的路,嗯! 好像扯遠了XD。
Page Top
4. 個人學術觀點雜記:
- 理論、創新、實務 的三大類會議,都是在三個中的一個追求極致!就像是 老鷹、獅子、鯊魚。你們很難說他們誰比較強! 但是他們都很強!但: 他們沒有一個人是鴨子
- 用創意->創新->創業的角度來看,RTAS較重「創意」 vs DAC較重「創新」 vs USENIX較重「創業」
- A researcher's mission: (1) Conduct high impact/quality research, (2) Fulfill social needs, and (3) Cultivate new/young talents. (A letter from President Liao)
- 名校及大公司論文較會有人關注或cite,因此與這些單位的人coauthor,研究也比較容易會有人關注及較有人cite。
- Contributions = Technical Contribution = Scholarship we normally do. (e.g., Evidence of Contribution is to change the ECE technical field. This can include Papers, Book Chapters, Patents, Awards, Best Papers, 引用量, 被下載量, 被公司採用, 銷售量, 產值.)
Impacts = Societal Impact = Human society got benefited. (e.g., Evidence of impact is how many cities or countries or big companies used your idea)
例如:
(1) Internet發明的technical contribution是enable電腦之間可以遠端互相交換訊息,而societal impact是影響人類在資訊交流的方式及生活方法,讓人類可以用電腦or電子設備就能進行遠距資訊交換,不用實體移動。
(2) 我們發明 static wear leveling 的技術的technical contribution是enable(或提升)低階flash memory的lifetime,而它的societal impact可能是讓手機/行動裝置/嵌入式裝置能夠因有便宜又夠耐用的儲存設備而得以被廣泛應用及發展,而這些裝置的普及,完全改變現代人的生活方式。
- 【研究與料理的比喻】: 只比誰有幾篇論文,就好像在誰食材比較多(但可能是豆腐、冬粉、泡麵吃到飽)。只比誰有幾篇top conference/journal就好像在比誰的食材好(堆砌食材 有很多和牛、龍蝦的概念),感覺就只是大家都在煮【火鍋】,都只是把實材放到水裏煮(假設不比湯頭),然後只比誰的食材多,誰的食材好。但是研究真正的impact是在比「手藝」,不只要食材好,也要有好【手藝(impact)】,以才做出好吃、精緻、稀有又人人驚豔,能上的了重要大宴的【料理好菜】。PS: 不同食材(領域/成果),可做出哪種菜式的好料理(故事)不同。
Page Top
5. 研究與題目的定位及論述:
- 寫Research Statment可以注意的重點
- 先說明自己在哪個領域,然後說明自己在這個領域的定位以及major contribution。若是有world-leading的成果更好。
- 一個好的方式是一個始有一個大的story,然後說明自己在這個story做了哪些研究主題方向的貢獻,並且說明自己對這個領域上帶領了什麼突破或是自己是這個領域的pioneer (也就是technical contribution 及 impact)。
- 通常會寫幾個自己研究的重要方向,每個方向都會用幾個指標性的成果來形成一個story並論述自己在這個方向上的貢獻。
- 每個研究問題及貢獻都需要有一個小的story,並說明這個研究問題的重要性以及自己在這個方向中的定位(也就是獨特的貢獻),或是自己在這個方向上帶來的突破或是領導地位 (也就是technical contribution 及 impact),若是有相對映的evidence更好 (如獎、最佳論文、被公司採用、銷售量、產值、被下載量、引用量)。或者是說自己的研究帶來了什麼新的finding, insight, ieda, concept,這些東西為何對這個研究問題來說重要或是留下深刻的影響。
--------------------------
以我的case 我肯定會對整個memory architecture 的演進先定位一下。把時間軸拉出來 這樣才能講出 我如何每次都早community 幾年做pioneering 的topic及contribution,也比較好articulate 我的ideas in a long term 是如何的fundamental in the field:
- 我是從 flash 在還很早期就點出 endurance 問題,開始做。後來才被重視 (這裏有全新的 concpet,後來變成 must have component
- 然後我延伸到nvm 的特性,需要考慮它的讀寫特殊性以及endurnace, ,所以提了new concept and idea and solution。並點出它可以當 memory+storage的特性可以加以開發。
- 基於 NVM 特性之後,我就拉到我是 pioneering the dawn of an emerging era that uses NVM as main memory to train AI models的人,這裏有三篇top conf BPA為後盾(被認可)
- 然後再拉到 in-memory computing,利用我過去長期 nvm 的成功,別人從hW bottom up ,我從 hw/sw codesign top down 來complete the missing pieces of the whole picture.我就是那個top down的領航人,雖然只做了六年,但這個勢頭感覺是正確的(自己嘴)
- 若還要寫,就是一個雜項,說明我的研究也有extend到 computer system 及 operating system,就是 SCFTL、spinlock、ULL 三個系統論文。但這個就不在我的故事裏了: 就是兩篇OSDI及一篇CODES’22,因為拉不到故事上,不確定要不要寫成一個 Other contribution: computer system opti-mization (這就不在大故事裏了)
- 題目的定位
Level 1 (Master): Create new research direction/area/field/framework
Level 2 (Rank S): Enable new things/techniques
Level 3 (Rank 1): Introduce new concept OR point out and resolve new problem
--------------------------------------
Level 4 (Rank 2): Improve an existing work or technique
Level 5 (Rank 3): Combine or use existing techniques to resolve some existing problems.
- 學者在不同時期的的定位
- PhD Student/Postdoc to Assistant Professor: Research Potential
- Assistant Professor to Associate Professor: Research Independence
- Associate Professor to (Full) Professor: Leadership
- Full Professor to ACM/IEEE Fellows: Visility (Peer Recognition)
- ACM/IEEE Fellows to Academician: Impact (Societal Impact)
- Academician to Nobel Prise/Turing Award: Impact sufficient to change the world
- 研究技巧: Research Skills from Area Selection to Paper Presentation by Dr. Prof. Pi-Cheng Hsiu: 最新版 本地備份版
- 一個好的系統題目可以注意的幾個重點
- 論述為什麼這個題目重要,是否為 fundamental issue
- 論述所解的問題具有什麼根本性,有沒有解決重要的根本問題
- 這個研究有沒有帶來什麼重大的未來發展性,或是帶來重大的影響(impact)
- 所提方法是否有什麼創新性(novelty)
- 未來是否會有什麼receiver,或是有沒有落地或產品化的可能
- 所做的題目需要重視一系列研究的strategic view (in terms of fundemental research impact, industrical impact, or societial impact)。
- 每個題目或系列題目要重視它的 long-term impact,還有它的fundemental,是否為long-term important issue。
- 要重視一個研究是否能夠 generalizable to tackle other problme settings。
- 記得找出研究的scientific foundation that can last longer。
- Understanding the general principle behind them is more valuable。
------------------------------------------
【例子】我們開始做一個新方向通常都不熟,但可以先做做幾個application scenario,就是先下去做,去培養sense,慢慢的就會有心得。之後慢慢的就能知道這些東西怎麼generalize到類似的情境及應用是什麼,哪些不同的應用可能都會需要一樣的技術。之後就可以再進一步提出說這個研究領域有什麼樣的fundmental issue,我們未來應該怎麼做,或是它應該怎麼改變,並去思索它們的fundenmental science。而它們能夠open up什麼樣的新機會,或是改變人類的社會。
因為後半部的是最遠大的目標,99%以上是達不到,但是心中有這個目標,運氣好有機會讓我們接近些。存在心中就行,因為這就是它的浪漫。就像是以我們人類,可能永遠無法了解宇宙的真像,但是我們也是心存著想要去更接近了解宇宙的真像,所以歷史上這麼多人一直往這個目標邁進,每個人都邁進了幾乎看不到的距離,但是也是這麼多微不足道的距離累積起來,我們也往前走了不少的路了。就是我們在做實事的過程中,心中也存有理想及浪漫,雖然說是唱高調,但它是一個很美的事。 我們不要求別人這麼做,但我們心裏存有這些目標或想法,總是美的。有時候有一個契機就有機會跨進一大步。若沒有,那又有何妨呢!沒有損失的。
- 一個簡易入門的研究題目尋找方法 (杰霖整理的ppt檔):
- (1) 首先定好一個研究主題 (e.g., Tree結構在儲存裝置的應用)
- (2) 針對這個主題搜尋所有相關的論文閱讀 (亂槍打鳥)
- (3) 當搜尋並看過一定數量的論文, 根據論文的應用情境整理成一個表格。
- (4) 接下來根據建好的表, 利用三種不同的觀察法, 尋找可能的題目方向:
- 沒人做過的方向
- 不同架構之間的異同點
- 同架構之間的異同點
Page Top
6. 思考系統論文方法的小技巧:
- 請學生先想一個爆力解的最佳解,完整的solution,然後找出爆力做的缺點
- 從爆力法的缺點中看出 insight,然後再想出 systemetic 的解化法,簡化的方法所損失的不是objective要的,而gain的是我們要的。這樣insight就出來了
- 想問題有兩個簡單的招術(1)天秤法: 先想一個東西兩端的極端,再來想中間的compromise。(2)抬槓法: 就是去論證為什麼要這麼做為什麼不這麼做,講說要怎麼做時,一定要說why,然後論述你的why,你的insight。別人就是問你為什麼要這麼做。
- 一整個系統(system)通常包含mechanism及policy,mechanism是提供functionality,它可能是一個software (如library) 也有可能是個hardware,而policy就是一個algorithm或approach,它利用mechanism所提供的能力來達成一些特定的目的。換句話說:一個完整的system可以看成是policy使用mechanism提供的功能協同達成一個system要達到的功能。所以一個系統設計,常常是一個policy的設計,或是一個mechanism,亦或是policy及mechanism一起改變的協同設計。
Page Top
7. 寫一篇論文最重要的精神及論述方法:
- 通常都要先justify我們研究這個對象的正當性,為什麼研究它就有足夠的contribution。所以自己先justify自己是很重要的,沒justify會被誤認為只是改善一個對象。有一個好的 justify才能讓人了解我們的設計是是一個好的 concept 及 design,只是用一個對象為例子來展示及說明,這是試圖把題目的定位拉高,這個定位可以在第一章及第三章找機會重申。通常我們都是寫的時候有機會就再影涉重申一下。而第二章最後一段是主要定調的位置,之後第一第三章都會用這個調性來呼應。
- 通常就在第二章最後一段要給論文一個定位,拉高題目及contribtuion的檔次。要想一個好的故事,並切到好處。
- 事實上不太可能一個研究就把相關的東西全做完,所以通常是選一個具有代表性的,然後說明為什麼選它就夠了。同時要說明為什麼我們提出來的方法解了它的問題,也同時對其他相關的東西也是有幫助的。
- 在寫在論文之前,要先思考論文的動機以及方法的novelty, 有時候我們可能在做完要寫論文時,發現方法或動機與其他論文的動機及方法有點類似,以致於寫不出好的motivation及novelty/contribution,這時可以先去研究這個很類似的論文,它的方法核心及精神有沒有什麼地方和我們方法的核心不同,好好比較「異同點」,然後找到最有insight及有說服力的不同點,從這個不同點出發去找到一個適切的metric,然用這個 metric來把他們的方法及我們的方法一刀切開,若能切的好,那麼我們論文的motivation及方法的novelty都可以從這個「不同點」及「metric」為出發點來找到一個好的論述方式。 簡言之: 【從異同點找metric,用metric一刀切】。
- 在比較出我們的方法與別人的方法的異同點後,我們可以依據objective,把論述拉到對我們有利的戰場或情境(scenario),然後說我們的方法在我們考慮的戰場或情境及objective是好的,別人的方法就顯得不好或同時也無法很好的meet我們的objective。反而,若是要說別人的方法好,他們也可以拉到對他們有利的戰場或情境來論述,所以我們也可以事先防守: 可以說明為什麼對他們有利的戰場或情境在我們目前的研究及情境不適合或不考慮。
PS: 這個論述的方法,事實上在日常上活中,也可以用這個論述的方式來說服別人同意我們的立場及見解。
----------------------------------------
- Writing tips of Professor Yao-Wen Chang (written on January 11, 2014): Yao-WenChang-writing_tips_20140111
Page Top
Updated on 2022.1.6
8. 新手論文寫作重點 (Rookie's Guidance): 先學招,熟悉招數之後,再變化,此時無招勝有招
> Abstract 公式 (abstract 就是整篇論文的summary)
第一: 背景、challenging issue and motivation (1句)
第二: 與以前那些work不同之處( optional) (0 ~ 1句)
(有時 motivation 也會寫在「第二」與「第三」之間 )
第三: 我們的方法的特點,最好也要能點出我們enable了什麼 (1~3句)
第四: 實驗與結果(1~2句)
> Introduction 公式
第一段: 說明研究背景、研究及發展趨勢、並點出問題,然後說我們要研究什麼議題。(第一段就是整個第二章的summary)
第二段: 說明一些背景知識及大範圍的related work
第三段: 與我們這篇有直接相關的related work ,有時候我們會把我們要做的那個問題(如reliability, performance)或題目為metric,來把整個目前研究在解這個問題的策略技術做個分類(這個通常能加分很多),然後從與我們研究比較無關的類別講起,再一路講到與我們最相關的類別,這樣就能帶起下一段我們要提的方法及使用的策略技術
第四段: 簡介我們的方法(有時會說我們和傳統方法不同在哪,最好是能點山我們enable了什麼),這裏有五成與abstract/conclusion像,因為我們要先說我們什麼方法解什麼問題,condieration、constraints,還有objectives/goals。然後再簡明我們提出的方法中的重要components/methods/schemes/policy及其特別,還有我們方法的insight甚至是enable了什麼。然後說明實驗及結果。(這一段就是整個第三四章(方法及實驗)的summary)
第五段: 說明後面章節
> Motivation 公式
2.1: Background
說明相關背景知識(細部的),每個背景一段,若有system architecture,也要畫一張圖及一段話來說明。通常這裏的資料安排都是要導引reader想到我們有利的地方,及後面論文要用到的知識。
2.2: (Observation and) Motivation
一、先說明現在我們觀察到的issue,每個issue寫一段。都是一個段首說明issue,然後用整段來論文及support 這個issue為什麼存在或重要及理由。 有時候我們會做一組motivational example的例子或實驗來加強動機。
Motivation 最後一段的重點: (1) 先寫 this work is motivated by ... with considering ... (2) 寫我們的 objective/goal 或是 In constrast to / Different from ..., we are interested in ... (3) The technical problem... (4) 同時副代要考量的點
二、點出我們的motivation,通常就是接上面點出的issue,一開頭就說我們的motivation就是因為要解上面的問題,然後我們希望考慮什麼環境、constraint及 consideration, 並說明我們的objective/goal。然後再說我們的 technical challenges,最後點補充說明其他細項的issue及考量或是我們有什麼特別的考量。
> 第三章寫方法的重點
精神(前言)、第三章一開始寫前要先 layout 章節,就長出「骨架」。然後想好每個地方要畫什麼圖、舉什麼例子,圖及例子畫好後,然後解釋圖,文繞圖去寫。,自然而然就會長出「肉」。等都長好,就可以來談論怎麼整骨。當進來改時,就能給細步很有建設性的建議。這樣比較容易constructive的讓新生上軌道! easy to follow但是這個套路,舊生就不用follow了,因為每個人最後有自己的套路!
一、用例子及圖例來引導方法的說明
二、用動作取代靜態結構說明: 舉例: 講 tcpip 你若講每個欄位的定義,所有的packet的定義。就是靜態。所以有講完了,要寫firmware的資訊都有了,你還是不懂! 但是若用一個例子說: 兩個end client怎麼互動利用不同packet建立socket ,這個例子就解釋完所有的精神了,且還才帶insight就懂了。
三、用 pseudo code 取代流程圖。seudo code 是讓人覺得比較專業image 加分
四、所有用到的 term 都要有定義,且不需要的(通常用不到三次的就盡量不要定縮寫)就盡量不要縮寫
五、寫第三章方法時: 簡單的原則是top down的來寫東西,先講整體再講細節。重點不是把方法交待了,而是要能讓人知道方法每個點為什麼要這麼做不那麼做,然後有呼應到第二章的問題。因為若太專注寫方法,就完全不知道為什麼要這麼做,不那麼做了。就算寫方法,也要讓人讀起來覺得有【學到東西】,這個就是要利用講原因及insight來帶進來了。且他才能被你說服說這個方法有想過有精妙之處,不是隨便做,覺得有改善,但是也不知道為什麼,或是用別的方法是不是比較好也完全沒sense。所以為什麼我們在寫論文前,一定要先歸納方法對映實驗結果,有什麼一致的特性,為什麼方法剛好fit 我們要解的問題,就是在找insight。這些解釋都能想清楚,寫方法時 就是能寫的insight了。介紹細節時,也要不厭其煩的再在適當的地方說因為有些細節為什麼要那麼做,我們也是有原因的然後整篇他們就會覺得「頭頭是道」,同時發現有可能被打的點時,記得隨時寫幾句補個洞以免被打 。不然一不小心就容易流於: 把機制講完,然後也不能感動人,或是人家覺得洞一堆。
六、每一段只有一個主題,一段開始就先破題,後面再去描述supporting statement,並且每一句都要環環相扣,語意上要能上下承接,下一句要和上一句有關,最簡單的方法是用上一句的一個名詞來當下一句的主詞或重要的名詞。若下句和上句沒有關係,可以用轉折的連接詞或副詞來轉換語氣。
其他:
3.1 overview 重點:
第一段: 先說明我們提出什麼方法,我們的objective/goal是什麼,我們的main idea/concept,考慮了什麼因素、環境,然後說明我們的架構。
第二段: 之後再來用一個動作/邏輯/例子的串流來說明我們的方法的精神的各個元素的功能及流動(讓所有的component的關係能聯結起來),並帶出後面的章節在說什麼。
> 分析重點: (分析的例子: 拉到論文實驗章節的前面一章)
一、通常找方法的重要component (不是全部的方法)來做分析。 (如 avg error bits, avg bad page...)
二、分析時,把麻煩及易變的東西變成變數,來帶出分析的equation,這樣才能簡化,之後再用一些合理的平均值帶入這些變數畫成table or figure,說明這些合理值得出來的結果會有怎樣的insight。通常一篇論文只要找一兩個component分析一兩個 attribute 就行了。這是加分加很大,但是都只找能分析的出來的subset/subcomponent來分析
> 第四章重點
4.1 設定:
1. 說明我們要evaluate 的 metrics
2. 說明比較對象及使用的trace、benchmark (有時會分析trace的特性)
3. 實驗的環境平台參數
4.2 實驗圖放置重點:
1. (optional) 重要參數的選用,有時會先做一組實驗,來說明為什麼後面實驗用這個值。
2. (重點) 先放我們方法的objective 最重要的 metric 的結果 (通常只有1-2組不同metric)
3. supporting experiments: 通常這裏就可以放非常多不同的 supporting 結果,如我們會看不同的數據的言整的變化、breakdown 總值的組成比例、用時間為x軸來看變化、或是其他對細節有幫助的參數。
總而言之,supporting experiments可以呈現的依序有(1)各種被優化的面向,而這些面向可以提升我們objective的效果 (例如objective 是改善flash storage 效能,那麼這裏被優化的面向可能是erase count、live page copy 量,因為這些面向的優化,可以達成我們objective的優化)。(2) 改變各種自己方法的參數設定,來看對我們的設計的影響,有時候這裏不和別人比。 (3)測量方法的overhead,來證明overhead不大可接受 (如RAM, storage space, performance, energy overhead, etc.)
4.2 每張圖說明重點:
1. 先說明這張圖要表現什麼,及x, y 軸。
2. 然後講大趨勢,再說我們的方法好在哪,最後再講例外或是有趣的觀察。
> Conclusion 重點:
一、不用說明背景,動機可說可不說。
二、說明這篇paper所提方法,與abstract及第一章第四段類似,但是要多寫看完全文後增加的細節,如方法的細節、名詞;更細的實驗結果及分析結果。
三、點出一兩個future work,可寫可不寫。
Page Top
9. 論文「圖表」及「文字」注意事項 (文盛整理的word檔) (建忠的新手論文製圖重點提醒) (大仙: How to Compose Premium-quality Figures for Academic Publications):
(1) 關於圖表:
- 論文中圖表最重要的原則是簡單和一致
- 方法論文圖的字型有時候可以考慮統一成Arial or Calibri or Palatino Linotype字型。會比較有質感。
- 圖最好是有embedded動作或是時間/順序關係,比較容易了解元件的邏輯關係。通常視覺是從左到右,由上到下流動。
- 圖中的字最好與論文文字大小相當,且最好盡量少用斜體及粗體。除非一些要強調的元件或動作,可以適度使用斜體,再次是粗體,以畫龍點睛。使用過多的斜體粗體字,會讓論文看起來很亂。
- 圖中的字最好一樣的字型大小,除非有一些重要的元件要大一號或是特殊元件要小一號字型,否則,一般原則是: 盡畫讓圖中的字型大小一致。
- 論文圖不能使用畫面截圖存檔,否則畫質會極差。通常我們會輸出成pdf。若是要轉換成eps的話,可以使用軟體裁切不要的部分,然後另存新檔,那個畫質才會好看。
- 圖中的線圖及文字避免過粗,通常與整體論文整體協調為主。我們畫圖的線,通常會在1.25~2.5倍粗,要多粗,就看在論文裏看起來是不是不會太粗,也不會太細,恰到好處最重要。
- 圖框盡量用簡單線條,盡量少用陰影或立體,以免印出來時,效果不佳。
- 論文中圖片必須對其,最好可以大小一致(有時候x,y軸參數不一致會導致圖片大小不一致,對齊的時候可以用 minipage,\vspace{} 和 \hspace{} 人工調整)
- 論文圖不能使用畫面截圖存檔,否則畫質會極差。通常我們會輸出成pdf。若是要轉換成eps的話,可以使用軟體裁切不要的部分,然後另存新檔,那個畫質才會好看(pdf 轉 eps 可以用 pdftops 這個工具,但必須把解析度調整至 1000 以上,否則會有點糊)。
- 最後可以把寫好的論文印出來看內容是否與 pdf 看到的一致
(2) 關於本文:
- 文字要強調時: 用斜體,但名詞第一次出現要加重強調時,可以加雙甲號 " "
Page Top
Updated on 2020.05.23
10. Journal revision 重點及注意事項:
- The optimal guideline on conducting journal revision is to
- avoid stirring the reviewer's emotion,
- avoid causing the reviewers fining, thinking of, or asking more questions after reading our response, and
- avoid creating the possibility that reviewers need to go back to read/check the manuscript of the paper.
- The mindset and strategy on doing revision are:
- We always try to fulfill reviewer's requests as much as possible. If we cannot, we always try to find the best way/strategy to explain or respond, so as to avoid "rejection".
- The reviewer is always correct. It is our mistake, our fault to mislead the reviewer, or our problem that we didn't explain it clearly. The reason is that we never stir the reviewer's emotion.
- We never change any word in reviewer's comments. However, we divide reivewers' comments into individual questions and reponsd one by one. The first question of Reviewer 1 is called "Question 1-1" or "Comment 1-1" and the reponse to the first question of Reviewer 1 is called "Response 1-1", and so on.
- For each question, we also start from "thank the reviewer", followed by our apology. After that, we start with repeating some words or phrases of the reviewer's comment, followed by our responses. The reason is that we want to let the reviewers know that we are addressing/answering their questions directly; otherwise, sometimes reviewers might feel that we do not answer their questions. Instead, they may feel that we are saying something else to avoid answering/addressing his/her questions. If we let reviewers feel that we are against him/her or we do not address their question, then it is very possible to get rejected.
- When we response questions, we are not teaching the reviewers or explaining details to let the reviewer understand the whole design. Our goal is to let the reviewers accept our paper, not teach them. Thus, in our response, we always try to avoid causing new problems and try to prevent reviewers from thinking/figuring out new questions/problem. If this happens, the reviewers will ask more questions and then our paper will be rejected.
- In response to each question, we might revise some contents in our paper. We can paste and quote the revised part right at the end of our explanation for the question in the response file, so that the reviewer will feel that we DO address their questions and revise the paper accordingly without the need to go back to check the paper. This is called "self-contained revision" or "self-contained response file". The reason is that
(I) reviewers might lose their temper on wasting time for searching the revised parts in the manuscript of the paper and
(II) reviewers might find new questions when he/she is searching for the revised part in the paper.
- Some response strategies:
- If a reviewer said your strategy has no novelty, we can say our contribution and novetly is not on the strategy or design. Instead, our contribution and novelty is a system approach that includes some existing designs (or algorithms or structurs) to come up a new solution to resolve the emerging or challenging issue. Thus, the main contribution and novelty are not from the design of the components, but are from the developed system that smartly integrates existing components to enable a new conceopt and a new solution to resolve the addressed issue. This is similar to "when we want to build a new style house, we adopt existing modules/blocks to construct a new house rather than start from building bricks". In other words, we don't play mud with the reviewer in the low level. We move to the upper level and fight at a higher level.
- If a reviewer attacks some of our design and we don't have good reason to defend or explain, we reduce our claim and say "we are sorry that we mislead the reviewers" or "we reduced our claim that...". After shrinking the scope of our claim and contribution, we can defend our contributions within the shrinked scope. This is because the smaller the scope, the easier we can defend.
Page Top
11. Latex Tips (Latex 使用小撇步)
- 怎麼在 latex 中加頁碼:
\maketitle
\thispagestyle{fancy}
\renewcommand{\headrulewidth}{0pt}
\fancyhead[L]{}
\fancyhead[R]{}
\fancyfoot[C]{\thepage}
\pagestyle{plain}
- \usepackage[disable,color=yellow,textsize=scriptsize]{todonotes},在本文只要用 \todo{xxx}或是\todo[inline]{xxx},其中xxx就是我們的註解。當我們把disable字眼拿掉,那麼todo內的註解就會出現,disable加回去後,todo內的註解就會不見。這在標示要做的事,問問題及溝通時很好用。而當我們想要準備最終版時,把disable加回去就完成了。例子:
%**************** todo command area: start ******************
%\usepackage[colorinlistoftodos,prependcaption,textsize=tiny]{todonotes}
%\usepackage[textsize=scriptsize]{todonotes}
%\usepackage[disable, color=yellow,textsize=scriptsize]{todonotes}
\usepackage[color=yellow,textsize=scriptsize]{todonotes}
\newcommand{\todounsure}[2][1=]{\todo[linecolor=red,backgroundcolor=red!25,bordercolor=red,#1]{#2}}
\newcommand{\todochange}[2][1=]{\todo[linecolor=blue,backgroundcolor=blue!25,bordercolor=blue,#1]{#2}}
\newcommand{\todoinfo}[2][1=]{\todo[linecolor=green,backgroundcolor=green!25,bordercolor=green,#1]{#2}}
\newcommand{\todoimprove}[2][1=]{\todo[linecolor=pink,backgroundcolor=pink!25,bordercolor=pink,#1]{#2}}
\newcommand{\todonotshow}[2][1=]{\todo[disable,#1]{#2}}
\newcommand{\todostophere}[2][1=]{\todo[linecolor=brown,backgroundcolor=brown!25,bordercolor=brown,#1]{#2}}
%**************** todo command area: end ******************
- 註解的macro(這個比較好用),其中把true改成false,那麼註解就都會不見:
%**************** note command area: start ******************
\usepackage{amssymb}
\usepackage{xcolor}
\newboolean{showcomments}
\setboolean{showcomments}{true}
\ifthenelse{\boolean{showcomments}}
{ \newcommand{\mynote}[3]{
\fbox{\bfseries\sffamily\scriptsize#1}
{\small$\blacktriangleright$\textsf{\emph{\color{#3}{#2}}}$\blacktriangleleft$}}}
{ \newcommand{\mynote}[3]{}}
\newcommand{\shrink}[1]{}
\definecolor{pink}{rgb}{1,0.2,0.7}
\definecolor{purple}{rgb}{0.7,0,0.9}
\newcommand{\cf}[1]{\mynote{Chun-Feng}{#1}{red}}
\newcommand{\cw}[1]{\mynote{Che-Wei}{#1}{green}}
\newcommand{\yh}[1]{\mynote{Yuan-Hao}{#1}{blue}}
\newcommand{\yy}[1]{\mynote{yy}{#1}{purple}}
\newcommand{\zz}[1]{\mynote{zz}{#1}{pink}}
%**************** note command area: end ******************
- 使用minipage讓多個無關的figure擠在同一列 (與subfigure不同):
%**************** Begin of Minipage ******************
\begin{figure}[htbp]
\centering
\begin{minipage}[t]{0.48\textwidth}
\centering
\includegraphics[width=6cm]{test1.jpg}
\caption{World Map}
\end{minipage}
\begin{minipage}[t]{0.48\textwidth}
\centering
\includegraphics[width=6cm]{test2.jpg}
\caption{Concrete and Constructions}
\end{minipage}
\end{figure}
%**************** End of Minipage ******************
- 消除Author space的方法: 在\maketitle前加入下面指令
\IEEEaftertitletext{\vspace{-3\baselineskip}} % Remove the author space
- latexdiff example:
"C:\Program Files\MiKTeX 2.9\miktex\bin\x64\latexdiff" -t CTRADITIONAL SMR_Dedup_CameraReady_IEEE.tex SMR_Dedup_TC.tex > diff_SMR-CTRADITIONAL.tex
"C:\Program Files\MiKTeX 2.9\miktex\bin\x64\latexdiff" SMR_Dedup_CameraReady_IEEE.tex SMR_Dedup_TC.tex > diff_SMR.tex
- tth example:
tth -a -c -d -r mypaper_TC_CameraReady.tex
Page Top
12. Journal/conference submission notes:
- It is not difficult for authors to get around this similarity issue. IEEE requires the similarity to be less than 30%, in other words, 70% new materials. Otherwise, ScholarOne sends automatic emails to many in IEEE and EiC. It is not that difficult to avoid this issue if authors add more text/figure, rephrase the text, and redraw the figures.
Page Top
13. Review Notes:
A typical review should
- start with a summary of the paper's idea,
- with a section to discuss the main contribution and strength of the paper,
- followed by a section on the weakness of the paper,
- and then followed by detailed and constructive comments and feedback.
A review that consists just of a few lines is not sufficient and is not acceptable.
--------------------------------------
Review comment 重點
1. Summary and contribution
2. Problem of its method
3. Problem of its experiment: setting, metric, explanation, representative
4. Presentation
--------------------------------------
Tips for Giving Clear Talks (Kayvon Fatahalian): Tips for Giving Clear Talks (Kayvon Fatahalian)
Page Top
14. 科技部CM03寫作重點(用論文結構來比喻及類比):
- (一) 研究計畫之背景:
- 1. Background and Related work:
- 1.1 Background: 論文 2.1 background
- 1.2 Related work: 論文第一章的 related work
- . Motivation and Objectives: 論文的第一章第一段
- (二) 研究方法、進行步驟及執行進度:
- 前面的summary: 論文的第一章第一段及倒數第二段拿來修及整合
- Main Theme:
- (1) Observation and challenges: 論文的 Section 2.2
- (2) Our method: 論文的3.1 有時加上一些 Section 3.2
Page Top
15. Technial Notes:
Technial Tips:
- Submarine vs Garage: Process 就像是submarine,當它行在水上,就是在user mode/space執行,當有interrupt/trap/exception發生時,就是進入kernel mode,也就是把這submarine拉進水中執行。(水上是user space,水中是kernel space)。水中有一個garage,每次外面只會有一台submarine (就是任意時間,只有一個current process),所以context switch就是把目前的submarine放入garage,然後從garage中放出一台submarine。當submarine回到水面上,就是回到user mode。所以OS kernel不是一個process,它只是一堆code,一堆function,而process進入kernel mode時就會執行這些code。所以這裏就很有趣: kernel thred 就是一個特別的process,它的page table只有kernel space 的 virtual to physical mapping,user space 就沒做了。可以把一個process/thread想成一台submarine,而user mode = 水上,kernel mode = 水下,process 是可以在水上也可以在水下。但是 kernel thread不會浮出水面的submarine。
- 每個process的page table ,有一段 entries是kernel space 的page mappings。事實上process進入kernel時,也是run 在virtual address space,只是每個process對到kernel address space 的那段virtual address space都是相同的(實作上會指到同一個mapping)。因為不論在user space 還是 kernel space 執行時,MMU都是開著的。這也就是為什麼: kernel code 中要知道一個資料的 physical address ,還要用 va_to_pa() 這類的function才能拿到。而kernel address space的權限是ring 0 (kernel mode),所以process 在user space 是沒有權限存取這段memory,只有進入kernel mode (ring 0)時才有權限存取這段adress裏的資料,或執行這段address裏存放的function/program.
--------------------------------------
Linux Tips:
- swap 動態擴充,過去我們大致上的用法會針對某個 partition 進行 mkswap 之後,即可對該 partition 使用 swapon 指令擴充 swap 空間。e.g.
#mkswap /dev/sda1 => 對該 partition
#swapon /dev/sda1 => 啟用該 swap partition
#swapoff /dev/sda1 => 關閉該 swap partition 的使用
Page Top
16. English Writings:
Tips from Professor Ronald DeMara::
- VERB: Verbs are the most important words in the language --- pick the verb first in your mind then fill the words around it:
-- Verbs are most powerful words in English.
-- Take a moment to choose the RIGHT verb
- SUBJECT: Make sure the subject of each sentence is CLEAR ... when not sure move it to the front of the sentence. (move the subject to the front of the sentence if possible)
- ADJ+ADV as spice: Use adjective and adverb sparingly like spice on foods --- we don't want to eat too many -- but just the right one sprinkled on sparingly
- Vary sentence length - Short(start), Long+Mid-length(body), Short(ending): Start with very short sentence. Then long then mid-length. Keep changing each sentence of paragraph. End with a short sentence:
-- The reason is it keeps the brain awake and increase in English reader style for EMPHASIS.
-- Start from a summery, followed by the details.
-- Keep recursively doing that.
-- Also last end sentence of paragraph is best to be compact too.
- In short: (1) Verb (2) Subject (3) adj+adv as spice (4) Vary sentence length - Short+Long(repeated), ending with Short
- Always remember: verbs are the MOST POWERFUL word types within the English language. If you take a moment to choose the right verb then writing becomes very easy and you will be a clear and forceful author that people interested to read.
--------------------------------------
English Writing Tips:
- 怎麼學好的寫作方法,就是學別人怎麼做,忘了自己的做法。因為人腦無論好壞,都是一直回想重覆,印象就會越深刻,久了就會搞不清哪個是好哪個是不好。做事也一樣的道理,因為人腦就是一個LRU的概念沒有好壞。
--------------------------------------
English Usage Notes:
- Example #1: Please, find attached the report you asked for yesterday.
Example #2: Please, see the attached report for budget estimate.
Example #3: Please, find the report attached.
- It is OK. Don’t worry about it.
--------------------------------------
English Pronunciation Tips: (Some Handwriting Tips)
- 有聲子音前面的母音,其發音時間要拉長。如 bed, bet,因為 d 是有聲子音,所以bed的 e 的發音時間要拉長;而bet的 t 是無聲子音,所以 e 發音要短促。
- 講英文要記得用肚子的力來發音,就像唱聲樂一樣。若喉嚨也能稍微壓一下,更像外國人講話的發聲方式。
Page Top
17. 人生體會及做事心得:
- 追求公義(合理)而非公平:「葡萄園的故事」-主權在有權的人手中,和人有contract,別人覆行了contract,那麼我們若是要求更多,那就是超越我們該得的了。例如: 三個人在牆外看球賽,重點不在每個人有一樣高的墊子(求公平),而是怎樣的墊子讓每個人都看的到球賽(求合理、公義)-例子: 有三個人各是160公分、140公分、120公分,但有一座牆,需要高度達180公分才能看的到牆另一邊的比賽,而現在有一個長120公分長的木頭,為了公平我們切成3個40公分的木凳分給三個人,結果站上去後,三個人分為200公分、180公分、160公分。為了合理(公義),有一種切法是20、40、60公分,結果三個人站上去後都是180公分,都看的到,滿足了最基本的需求。
換個角度: 若我們是有主權的人,和人有contract,覆行了contract,我們就盡了義務,同時還要「時時體貼別人的需要」,這某個程度就是更合理,更符合公義了。
又如: 買香焦來說,一般人的心理會下面這樣的事覺得不公平: 為什麼你只用100元買我一斤香焦,用120元買他一斤香焦,不公平。
但現在我們想要講的重點是: 我和你說好用100元買一斤香焦也是你同意的,不能說我用120元和他買一斤香焦就說我錯了。這裏是在討論對錯(有沒有覆行承諾合約),不是在討論公平。而且: 有可能他的香焦比較香比較好吃? 怎麼可能一樣用一斤100元。這種是很能用表現上的價值來評斷是否公平。
換個角度想就是: 所謂的公平一定是從某個 metric 來衡量,但是這個metric並沒有納入所有的 metrics,因此你這個metric定出來的公平,可能不真的公平。這就是說: 真正的公平是很難真的達成,那從「對錯 = 覆行承諾合約」的角度來切入,事情會是比較容易處理 (這就是合理(公義)的角度,不是公平的角度)
- 衡量金錢,要考慮「時間」成本。花時間省錢,不如花小錢省時間,省下來的時間可換取便有價值的東西,各種自己覺得有價值想追求的東西。就算是漫活、休閒也是一種賺。對每個人來說,時間都是最珍貴最有限的資源。
- 要專精一件事,「過度學習」是起手式,不可輕乎這點。也就是「熟能生巧」的道理。魔鬼藏在細節裏,也就是當非常熟悉之後,才能從細節發現別人沒發現的東西。
- 選擇有時比努力重要,因為做好的決策就能讓整個team的戰力加成放大,不好的決策會讓做事效果互相抵消。所以好的team leader就是要能「謀定而後動」,想清楚了再做決策,以放大team的加成效果。因此領導人(leader)非常重要。
- Enjoy路上風景是個不錯的做事心態。因為若只為了那個Goal,若只有這個goal,就不易到goal,容易半途而廢,因為過程就會變得很痛苦,都是在「撐」,就不容易到達。Enjoy路上風景,較容易不知不覺就到了! 例如:搭16小時飛機去美國Houston。就一心只想著到Houston機場,那麼過程就會變得很痛苦,覺得浪費時間。但是若是安排好,路上就enjoy 影片,吃飯,看paper,睡覺! 覺得這些都很開心的話,那不知不覺得就到達目的地了。這並不是外國人不重結果,不重goal。他們也許還比我們重視。只是他們知道用什麼方法來增加成功率。
- 人活著,活越老,越是過去經驗所造成「回憶的總合」: 做點自己覺得有意義的事,不然以後回頭可能覺得自己沒做什麼有值得回想的事,不一定要和錢或是研究直接有關的。
- 張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蔣中正「生活的目的,在增進人類全體之生活;生命的意義,在創造宇宙繼起之生命。」為了人類的存續而努力,這想法雖然浪漫,但是也是有「大我」很「實際」的想法呀。
- Laws without morals are useless.
- 做研究時,都是以追求真理(Veritas = Truth)最高原則,因此在求知的過程中一定要誠實,因此「誠實為上策」。
- 誠信(integrity)的重要性是因為有誠信,那麼容易建立互信,互信度高,那麼管理成本就下降。如大家都不逃票,那就不用花很多錢設柵欄,花很多錢顧人檢票。如果大家都投機取巧,都沒誠信,那麼就需要很高的管理成本,那麼最後社會要付出很多成本及代價,這些最後還是間接轉價到社會的所有人身上。且有誠信,那麼很多事的原則就很簡單,也不用浪費時間去想怎麼做才能多得好處(不當的好處),心裏就容易有單純的平安及幸福感。因為費盡心機投機取巧若沒成功,那麼心血白費,會不會開心,且還會一直患得患失怕投機的心血白費;或是得逞了還需一輩子擔心被發現,一輩子心裏沒有平安。那損失就更大了。若事後被發現造成具大的penalty,那不就更得不償失了嗎!
- 【錢與Credit】的關係: 有Integrity的人,那麼他做事講話就比較有credit(可翻成「信用」或「信任」,看情境),而有credit的人就較能成事,自然別人就願意把能賺錢的事,或把錢給你。如做廣告對產品品質沒提升,但是可能銷售就上升,那是因為打廣告增加品牌或產品的credit,大家就自然比較願意花錢買;一個盡責的人做事比較能得到人的信任,就是比較有credit,因此別人會因為這個人以前做事累積的credit,而願意把事(可能也和錢有關)給他做。結論: 錢是個交換Credit及儲存Credit的工具及媒介。若錢就是瓶子(容器),那麼水就是Credit,沒有瓶子裝水,水就無法具體的被裝起來存放並交換,而錢當然可以是紙錢、銀行戶頭中的數字懷其他任何形式。賺錢與花錢可能在本質上(或某種程度上)是在賺Credit與花Credit。
- "People Tend To Overestimate What Can Be Done In One Year And To Underestimate What Can Be Done In Five Or Ten Years" by Bill Gates. 很多努力是需要長期累積,一開始是紮根時是看不到效果的,如種子從土裏冒出芽時,事實上它在土裏已長了好一陣子,蟬能到樹上叫可能它已經在土裏生長了數年(另一例是蓋高樓地下的地基蓋很久,當它蓋到地面上被看到時,下面的工是很巨大的)。但是我們常常會忽略這點,誤以為我們努力很快就會有成果,但是一年兩年過去後發現成果不佳就失望放棄了,忽略這樣的成果累積十年也是很可觀的。雖然一年兩年過去東西可能不多,但是若是一步一腳印向前 ,十年後再回顧,就會發現離出發點已是非常遠,累積很多成果了。
- 把【人都會死】這件事放在心上,會讓自己看事情有不一樣的解。常常我們事情過不去時或是猶豫時,常常是因為困在當下的情境,若是想到「人都會死」,不論死後是輪迴、到天堂、到別的空間、或是什麼都沒了,總之我們在世上就是這麼一糟,那麼對我們來說是當下的利益呢? 還是那些對我們自己一生來說更重要 (must have) 的事,有時這麼一轉念,就很容易有不同的想法及態度來看待眼前的事物。
- 人生很多事都是一個package,就是一個 all or nothing的概念。也就是: 當我們要一個東西那麼它的好雖是我們要的,不好的也是要欣然接受,因為它們就是一體的,就是一個package。夫妻是如此,接受一份工作是如此。當能體會很多事就是一個 package,我們就會發現,我們的抱怨變少了較能常常用正向的態度來處理問題及事情,慢慢的日子變得好過很多,心情安定多了,一種平淡的幸福感,以及心中的平安就會慢慢的上升。
- 【窮忙的問題】: 要 Do the right things and then do things right。不是努力就好。而是在努力之前,要先選擇重要、有意義或是有影響力(impact)的事來做,然後再把事做好。因為有影響力的事(weight 權值大的事),做成了所帶來的總成果是比較大的。有時一個影響力大的事情,並不一定很複雜,也不一定很耗時間,事實上是都有可能。若是事情都只是想到可以做的事就努力忙著做,有可能落入窮忙的境地,因為可能事情又複雜又耗時,但是完成了可能影響力也很少,且又複雜又耗時也有可能失敗率會是高的。所以看事情不要有一個迷失: 複雜難的一定是比較好也比較有impact的。而是要把眼光定睛在--先選擇有impact、對的、重要的事,然後再努力做成,不管它是簡單還是難的,耗不耗時的,都是很有價值的。
- 【一個人走的快,一群人走的遠】: If you want to go fast, go alone; if you want to go far, go together. 這說明團隊/團體的重要性。一個人雖然短期內可以比較專注並有效率,可以走的很快。但是有時候有挫折或有其他因素,容易就停下來或放棄,所以反而長期下來走不遠。一群人雖然短時間內會比較需要浪費時間在團體的互動上,但是打團體戰,比較不會覺得孤單,可以互相打氣,互相cover,也比較不容易放棄,長期下來,反而走的遠。所以: 一個人短時間可以走的快,但是一群人長期才走的遠。
- 【如何能愛人又能成全自己】: 秘訣在Give and (then) take. 人都是自私的,因為只會愛自己或是最愛自己。常常我們找對象,也常常只是因為他身上有我想要的東西,而終究這還是愛我們自己。以這個人性的觀點而言,要怎麼讓一個人真正愛另一個人的重點是「付出」而不是「接受」,因為當我們為一個人付出,等於是我們投資了自己在這個人身上,這個人就與我們有份有關係,因此我們就能出自內心來愛這個人。因為這個人與我們有份,我們愛這個人就等於是愛自己,因此我們就能好好的愛這個人,也就是「愛我們為之付出的人」,因為愛我們為之付出的人,就是愛自己,利用這個人性,自然就能去愛人。因為人性是「We love those to whom we give rather than we give to those who we love. The more we give, the more we love.」。我們誤以為我們為所愛之人付出,但事實上我們是愛那個我們為之付出的人 (簡言之: 「我們不是因愛而給,而是因給而愛」)。所以,我們要能真正愛一個人,我們要先為這個人付出,然後我們就能真正的愛這個人了。所謂「捨己愛人」就是先捨己給了人,才能愛被給的人。相同的道理,不只用在人,用在事與物上也可行。註: 這項與【助人為快樂之本】互相呼應。
- 【跟沒有借東西】: 跟沒有借東西就是想想某個人事物之中沒有什麼,然後想可以增加什麼或enable什麼到這人事物之中,就有機會創造出東西來,從沒有變成有;也就是從困境中找出路。這也是一種思考創造力(Creativity)的方法。此外,也是一種「正向思考」的好方法,因為我們平常習慣就是會抱怨我們這個沒有那個,但是若是能跟沒有借東西,就是思考怎麼把自己所抱怨沒有的東西變成有,那就是一種樂觀的能力,樂觀也能讓人產生創造力。雖然我們每天的日子都是光明與黑暗交替錯的,也就是正面與負面的想法一直在腦海中交錯,但是利用向沒有借東西,是一個讓我們更長待在正向光明的時間比例更長些的好方法,也是一種從困境中找出路的好方法。
另一個觀點: 就是要怎麼讓自己走出舒適圈 因為感覺我們有的東西就是我們的舒適圈,而追求"沒有"當成目標就可以讓我們不斷往前。畢竟追求沒有,也沒什麼好損失的,畢竟一開始就沒有。 (Video)
- Passion comes from Mastery (熱情來自於精通)。
- 【為所擁有的一切感恩】: 小故事:「有一天看到一個小孩在哭,問他為什麼,他說因為要買吃的十元掉到水溝拿不到了,沒錢買東西吃了,於是可鄰他就給他十塊,這樣他就能買東西吃了 。結果小孩拿到十塊後又傷心的哭了,他說: 因為剛剛若錢沒掉了的話沒掉的話,現在就有20塊了。」人性本能的想到失去的,忘了擁有了。多珍惜現在所有擁的,也為這一切感恩。
- 【加法哲學】: 加法哲學讓生活更開心。因為人對於「損失」是會感到痛苦,但對於「獲得」會感到開心。因此對於日常的生活所追求的東西,若是能盡量用賺到的加法思考,那麼就比較不會常常感到損失的痛苦。例如: 我們申請一個獎,若是想成是本來就沒有,拿到的話是賺到額外的獎金及榮譽的「加法哲學」;但是我們一開始就覺得非拿到不可,那麼沒拿到就會覺得是個損失,而感到不開心及痛苦。因此加法哲學雖然阿Q,但是容易讓生活感到快樂,因為很多事可以讓自己賺到。但是: 若是用減法哲學,那麼就永遠沒有賺到的機會,但是賠了或損失的機會很夕多。
- 【勞者多能】: 雖然我們常常說能者多勞,這個觀念也沒錯。但是更正向積極的態度可以改成勞者多能。因為能者多勞會常常讓自己覺得我不行,那讓可以的人來做,自己就有逃避的藉口。但是勞者多能,讓人有正面的態度,雖然我不太會做也做不好,但是我願意試試,雖然一開始做不好,但是一次兩次三次,慢慢的就越做越好。很多事都這樣,就變成很多學習的機會,漸漸的很多事情都能做的還不錯,也就是勞者多能。 又如自然界裡的【量大質變】現象,當數量大到一定程度,彼此的交互作用最終會產生質性的改變。這個「量」也可以是一種做的次數。所以有時候與其想要一次做到最好,不如多做幾次,自然會從各種錯誤中學習,在大量創作中無形中就精進了自己的技術與能力。
- 一個關於【希望和樂觀】的好例子: 1950年, 大學教授Curt Richter與老鼠進行了一次令人毛骨悚然的實驗, 研究他們在溺水前能活多久. 首先, 他拿了十幾只老鼠, 把它們放在玻璃瓶里, 把它們裝滿水, 看著它們淹死. 罐子太大了, 所以他們無法抓住側面, 或者跳出去. 平均來說, 他們在大約15分鐘後停止反抗. 但後來里奇特在他的實驗上旋轉了一圈. 就在他們疲勞死前, 研究人員把罐子里的老鼠移走, 把它們乾乾, 讓它們休息幾分鐘, 把它們放回去第二輪. 你認為老鼠能持續多久? 再過15分鐘? 10分鐘? 5年? 不, 60小時. 沒有錯, 老鼠游了60個小時. 結果顯示, 老鼠溺水前夕′′拯救′′後, 它們在被放回罐子里游泳了大約240次. 有一隻老鼠游了81個小時. 底線是老鼠相信他們會獲救, 這就是為甚麼他們繼續以以前認為不可能的水平游泳. 這個故事經常在積極的心理學中解釋為′′希望和樂觀′′的重要性的例子. 很明顯, 大多數人在得到鼓勵或鼓勵時可以做得更多, 在沒有希望或足夠的贊賞時停下來或放棄.
- 【舞台】: 舞台很重要,一個人的能力有限,但是一個好的舞台能發揮的綜效很大,所以是等待一個好舞台或是預備自己讓自己有更多機會到好一點的舞台是很重要的。同時若是換到一個更好的舞台需要花費很大的overhead或是要離開舒服圈,還是值得的。但是不論是在哪個舞台,在這個舞台的一天,就要盡力把這個舞台發揮到最好,也就是「把手上的牌打到最好」,類似打橋牌時,就要把手上的牌打到最好的墩數 (Just Make 最適切最高分;且除非牌無敵好,不然也不可能喊13墩)。因為世界上沒有完美的舞台,每個舞台都有它的缺點,且永遠有比我們現在舞台更好的舞台,因此與其羨慕別人,不如好好把這個好的舞台發揮到極致,更能夠為自己帶來成就感,心裏也容易有平安,同時也更為自己累積到更好舞台的本錢,最後就算沒有換到別的舞台,也已經是有許多收穫了,怎麼樣都是賺。
此外,每個地方都有它自己的文化及資源,通常我們只和local的人比,畢竟會和你搶資源的人就是你的peer及local的人,外面的人再好再壞都不太影響我們。而我們在local,只要比local好,就能拿到local的資源。再大的牛,去到一個地方,還是要去和當地的地頭蛇拜碼頭。因為地頭的資源,再大的外頭強龍也不能拿,還是地頭蛇在分 (也就是強龍不壓地頭蛇)。而通常在一個local,不在自己有多強,而是別人比你差時,你就是強的,通常只要了解local的average,你就知道你大約到哪個樣子,就會有機會。台灣 比 越南 不能比,有點 apple vs orange,台灣 比 香港/大陸 也是一樣的道理 (同時: 人比人氣死人,跟同儕比才是比較合理的目標),選擇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local,往往更是一種生活環境的選擇。而錢嘛,很難說,因為local都有自己的生活物價水平。你若是在local生活或退休,那麼最後就是那個local的樣子。
- 【No pain, no gain】: 當遇到壓力、問題或是需要花費非常多時間才能完成的事時,我們常常會想逃避,這很正常。通常這時候,我們可以用 no pain no gain 這句話(也就是「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來為自己打氣,通常我們好好面對問題,好好處理問題,我們的能力就上升上也會對這樣的狀況會有心理準備,下次一樣的問題或事情再來時,我們就能更從容面對並處理的更好。就如蟬沒經過痛苦的脫殼而出,他的翅膀就無法充血發育完全,就不能飛。
- 【能拿七八拿六分】: 「七分合理,八分也可以,那我只拿六分」,或者說是「財聚人散,財散人聚」或說「利聚人散,利散人聚」。這就也是「讓利」的原則,也就是我們讓利,別人覺得有賺頭就會來和我們一起打拚(把餅做大),那麼我們雖然每次都拿的較少,但是很多人一起來做,自己最後總得到的反而更多。另一個思考角度是: 我們做過多,別人就覺得我們合理。我們讓過多,別人就覺得我們公平。當別人覺得有賺頭時,才會進來一起賺 (就是說: 想要別人來join讓我們有賺頭時,那就要建一個讓對方join是有賺頭的,這樣人家才會join進來一起賺,也就是win-win)。
- 【不能共存,就不能共榮】: 這就是合作時,不能傷害別人,要待人以誠,還要有點讓利,讓大家都能生存並有好的發展,這樣大家才會一起來join你,甚至也才有機會提拔你,大家一起合作力量大,大家都有好處及發展。「凡事最佳化」自己的人,容易為了自己的利益傷害別人,如此一來別人會無法讓他擔當重任,其他人可能也會覺得自己是個自私自利的人,自然也很難有貴人相助,與上述的win-win是一樣的概念。另一個角度來想,我們凡事應該也要從別人的角度來看我們做這件事時,他們對我們這樣做的的感受及評價,那我們就會知道該怎麼做了。
- 【吃飯】: Soical真正認識人最快速的就是約吃飯聊天。吃過飯就就熟了。
- 【樹與森林】: 我們發現森林裏的大樹都有距離,原因是因為大樹下的小樹沒了陽光沒了養分,長不成大樹,所以大樹間都會有些距離,但是卻又互相聯結組成一個森林。這就好比人結婚要離開父母組成獨立的家庭,這樣才能有建全的家庭,並成為與父母家庭互相聯結,成為一個強大的森林。師父與學徒也是一樣的。
- 【一生懸命】: 就是日本的職人精神:「堅持專注、把事情做到極致,用生命在守護自己所看重的東西」。無論做什麼事(包含研究),都當重視做事「態度」,一個努力、拼命、盡全力去做的態度。
- 【人本】: 有時候我們太重視事情的成功,反而沒有注意到做事的人,久了容易目中無人。雖然我們常常說就事論事,但事是人做的,討論事時,也難免會和人有關,因此討論事時,還是需要把人的因素納入考量,如果只在乎事的成敗,那麼就會不乎這件事中參與者本身的利益或是傷害,久了就很容易事就算成了,但是也傷害了與此事有關的人,若是一起做事的人都受到傷害,那麼就不會再有人願意再一起和我們做事。此外,在教育的場合,更是要重視每個人,「以人為本位」,因為對一個主政者或有權者,每件事可能都只是他的一小部分,但是對執行者來說可能就是他的全部。例如一個實驗室的老師,對他來說一篇論文就只是很多論文中的一篇,但是對一個學生來說可能就是全部的心血,雖然犧牲一個學生的東西來換取其他好處,對一個老師來說只是多了一點點,但是對被犧牲的學生來說,可能就是他的全部 (另類的劫貧濟富)。因此,在教育的場域,老師更應該要在乎每個學生的狀況,以學生的利益為出發點來思考問題,因為每個學生所面對的問題,對他本身來說都是巨大的,但是在老師的角度,是有主動權,很可能只是小幅度的調動或調整就能夠幫學生很大的忙。凡事試圖尋找是否有 win-win solution 也是個不錯的長久之計。
(有機會要把吳榮根老師對我的影響的例子寫下來)
- 【人性】: 人的本性都會想一個論述來合理化自己的主張及理由。就是說就算是大家都認為的大壞事的人,也都會對自己的行為有一個合理化的解釋。所以這世界上幾乎不會有人覺得自己是壞人,大部分的人對自己的行為,總是會有一個不得已的苦衷或是合理的理由。所以就像我們說的換位置換腦袋,通常是不論怎麼換,人的個性沒變時,還是會依自己一慣的個性來合理化自己在該角色中所做的事,只是表面看起來換位置換腦袋而已。然而,我們也沒什麼好去避開這樣的論點,反而是知道這樣的人性,更能幫助我們怎麼把事情做好,也比較能想通: 一件事參與的每個人為什麼這樣說,以他們的個性及角色為什麼他們這樣說,(他們怎麼合理化他們自己,來達到自己的目的)。通常人們講出來的理由只是一個表象,只是這個人的個性及在這事中的角色中,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所綜合出來的說法。"目的"這個字眼屬中性,而它是好是壞,就看當事人「心的出發點」了。有時候在看一件事時,"目的" 可以用中性的方式來看來想,會容易比較客觀些。
- 【家庭與工作】: 在學術屆工作時間自由,有時候不小心就變成隨時在工作,有時候會在處裏家裏的時,還一直心裏掛著工作的事。這時候我們可以用一個資工人常會用的方法來想事情: 就是把家裏的事當成 highest-priority task,也就是當成「最重要的工作」,因此在陪家人或是處理家裏的事時,就能專心一意的處理或是陪伴,因為自己正在處理最重要的工作,那當然是要全神貫注啦! (雖然聽起來很變態,但是對學術屆或是工作時間自由的行業來說,很有用。也是一種「為工作立界限」的概念及方法。)
- 【莫忘初衷&勇者鬥惡龍】: 勇者除了惡龍後,最後惡龍還是沒消失,因為勇者成為新的惡龍,雖然這是一個故事,但這也反應人性,就是人常常忘了初衷。當我們討厭一個位置上的人,(這個位置也可能是職場中的官職,也可能是家庭中身為父母的角色),但當我們坐上同一個位置後,我們就變成了一樣的人,換了位置,換了腦袋,因權利使人腐化。因此,提醒自己莫忘初衷的自省,也是人生重要的功課。
- 稻盛和夫: 人生道路上只要懷著光明的希望,持續不斷的努力,絕對能開拓出一條道路。
(1)以感謝之心面對人生,更能收獲成功。
(2)以利他之心成就企業經營,更有可能創造偉大。
(3)以強大心靈成就未來之路,才能堅定的走到最後。
(4)堅守心中的正道,才不會誤入歧途。
(5)以美好心靈構建領導力。
- 【善念與善行】: 堅持「善念、善行」,人生終會往好處發展。換個角度,當我們持有善念,我們就容易對事物感恩,而感恩會讓我們對生活的滿意度上升,點我們對生活的滿意度上升,我們自然更容易去關心別人,也就更容易有善行,而善行又更進一步提升我們對生活的滿意度。
- 【問題與答案】: 有時候有些問題不好直接問,可以直接問第二個問題(或是進階的問題,自然就能得到想要的問題的答案)。例如: 想要知道一個人有沒有結婚,可以直接問小孩幾歲或是幾個小孩,這時對方的回答有很大的概率會透露出是否結婚的訊息,雖然也有例外。
- 【培養一顆富足的心】: 「富足是一個選擇」(Wealth is a decision)。生活充滿選擇,但決定權在自己手上。生活中很多時候,我們的遭遇不是重點,重點是我們的決定,我們用什麼樣的心態去面對。享受當下是一個心態轉變的選擇,學習去享受並感恩當下每個美好的時刻,這就是一個選擇富足的心來過生活。
- 【人性本質vs人際溝通】:
(1)人很難自我檢討: 所以不要輕易批評別人,因為批評常常無用,還會激起牴觸,讓人急於辯白,傷人自尊,甚至產生恨意。因此要說服人就要先找出對方想要什麼,從對方想要的東西去引導,對方為了得到想要的東西,對方就會主動去做這件事。
(2)人對自己的慾望和煩惱要感興趣的多 (通常對別人的事並不在意): 人通常在乎的是自己,對他人不感興趣 (因此 「記住對方的名字很重要」),因此若是能「真誠的對他人感興趣」,就很容易建立良好的關係。因此與人交往,談論對方喜歡的東西常常都有用(如他的牙疼比他國戰爭重要),也就是「投其所好」,多關心對方的事物,並且及時給予讚賞。而投其所好也有其他的用處,例如:我們想要一個人做什麼事,我們可以用對方所在意或喜歡的事出發,來說服對方做我們想要他們做的事,而不是直接命令他們去做我們指定的事。
(3)人通常都充滿偏見: 人通常不會輕易改變自己的看法,在人心深處最重要的不是對錯,而是受到威脅的自尊心,因此不要讓對方下不了台。
(4)人都有一個基本需求就是「感到自己重要」(人通常會感到自己在某一方面比別人強,自己比別人重要): 因此對人要「多誇獎、少批評」,人只要溫暖就會敞開心扉(北風與冬陽的故事)。
(5)人一說出「不」,就會因為自尊心而迫使自己堅持己見: 因此與人商討「要強調贊同的觀點,不要太強調分岐」。在溝通時,在一開始就讓對方連連稱是來尊定對方的心理基礎,讓對方的反饋走向積極的方向。
PS: 帶人帶心,若能理解人性本質,和人就能有好的人際溝通,那麼就算帶人也能從心裏層面帶領人。
(參考"卡內基人性的弱點": link)
- 【人生有夢 築夢踏實】: 人生常常會面臨很難的選擇,在選前好好衡量利弊得失,但是選後就好好去做,所謂「擇己所愛,然後愛己所擇」雖然我們都知道要選擇自己喜歡的,但是選擇後真的會覺得是真的那麼喜歡嗎? 會不會後悔呢? 因此要讓自己選了不後悔的秘訣就是愛己所擇,無論工作、伴侶都是如此,愛自己的選擇,會是幸福人生的重要秘訣。
- 【協商與美式足球】: 日常生活中很多事都需要協商,一個簡單的方式是可以學美式足球,就是先想辦法先推到最遠,遇到壓力雖會被推回來,但是就是盡量守住最大的推近距離。生活中很多協商也是如此,先提出一個最大要求,對方通常不能接受,接下來就可以經過協商,退到一個對方可以接受的點,對方心理上會覺得還可以接受,至少協商過程我們有退讓,但是事實上我們退讓後還是比原來還沒談的時候來比是有進展的。無論工作或生活,對家人對朋友都是一個不錯的策略。
- 【助人為快樂之本】: 雖然這是老生常談。但人體及大腦是被設計為一個群體的生物機器,也就是我們的大腦會因為無私的付出或是幫助別人(give out),就會得到自我的滿足,就會得到快樂。也就是人在群體裏,每個個人的自我會因為幫助到了大我(人類群體或他人)而得到快樂或滿足。現代有些醫學發現: 我們幫助別人後,人腦會分泌血清素,而血清素會讓人感到快樂與滿足(PS: 現代發現憂鬱症患者,都有血清素不足的問題)。這間接也能裏解常常有些人自私自利,明明已經擁有也奪取到比別人更多的東西,卻反而不快樂也不滿足,因為一個人只滿足自我無法得到真正的快樂,卻可以在對大我(群體)有具體幫助或貢獻時才會有真正的快樂。
- 【知足常樂】:雖然這也是老生常談,但是知足的人就像是一個沒有洞的杯子,很容易被填滿,就是只要獲得一些東西就會感到滿足。但不知足的人,就像一個有洞的杯子怎麼裝也填不滿;就算抓取很多,要了很多,還是不滿足也不快樂。而知足者就容易感到滿足快樂,而感到滿足快樂的人,才會更樂意去助人,而助人之後人就又更容易從中獲得滿足,而形成一個正循環。
- 【幸存者偏差】: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統計學家沃德受到英美軍方的要求著手研究「戰鬥機應該加強防護哪些部位,才能降低被炮火擊落的機率」。針對相關的資料進行研究與分析後發現:從戰鬥中回來的飛機,除了螺旋槳與駕駛艙外,其它地方都遍佈了彈孔。最後,統計學家沃德認為「應該加強彈孔最少的地方(螺旋槳與駕駛艙)防護」,因為戰鬥機的彈孔分析只統計了平安返回的戰機,彈孔少的部位並不是不容易被擊中,可能正是因為那些部位是要害導致戰鬥機無法返回基地。此例可見: 我們日常生活中被聽到的事,有可能並不一定是最常發生的,需要思考是不是有幸存者偏差的狀況。
- 【權力來源】: 權力來源會影響人們的思維以及重視的對象,看透這個簡單的道理後,很多人事上的問題就會變得容易理解,同時也容易看透事情背後的本質。人們通常都會想從權力者身上拿到好處,因此權力來源是「由上而下」還是「由下而上」,會造成很大的區別。一個首長制或是極權體制單位,權力是由上而下,因此下位者就會極力討好上位者,來獲得權力或好處。而在一個委員會或是群體投票的機制下,人們就會去討好這些擁有投票權的群體。
- 【十倍成長比兩倍容易】: 因為當你只想要兩倍的、漸進而些微的成長,你往往會延續原本的方法,只是進行優化。但一個十倍大,看似難以搆得,因此無法按常規達成的目標,反而會促使你跳出框框,從新的角度思考。另一方面,能幫我們達到十倍目標的途徑不多,這使我們更容易釐清當下哪些少數關鍵的人事物,最有助於達到我們的目標,並排除其他項目,因而更能集中心力。相較之下,達到兩倍目標的途徑很多,反而讓人難以選擇。所以,想要達到十倍成長,就必須將心力導向少數真正有意義的地方,加重目標與學習的力道。
- 【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向著標竿直跑】(腓3:13): 這忘記背後,特別提醒我們: What happened has happend,也就是發生的已發生,不要活在懊悔中,不要想著「如果怎樣就會怎樣,如果怎樣就不會怎樣」,而是要忘掉它,繼續努力,向著既定的目標前進。
Page Top
18. 婚姻、親子與人際關係:
- 「離婚兩字絕不可出口」: 夫妻兩人一定要個默契,就是再怎麼生氣再怎麼吵,離婚兩個字絕不可出口,一旦出口就會造成無法修補的裂痕,多說幾次就常會無可挽回。雖然通常在真正大吵時,覺得對方不可理喻時,心中總是會閃過無數字這個念頭的。但就是不能出口。然後事後自己就會覺得自己真是明智,不是後悔。【若從沒有人說要離婚,再怎麼吵,也離不了婚】。和一個人結婚,這個人的全部就是一個package,你喜歡的你要的,但你不要的也要接受,因為她的全部就是一個package。而且家是「講愛的地方」,不是講理的地方,若算爭贏了道理,最後還是輸了,因為感情破裂了,沒有贏家。通常在真正大吵時,覺得對方不可理喻時,心中總是會閃過無數次「離婚」這個念頭,但就是不能出口。事後自己就會覺得自己真是明智,不是後悔。有一句話不錯: 「If you treated the end of a relationship like the beginning, there will be no end.」。若是兩人一直保持「以始為終」、「莫忘初衷」的信念來對待彼此的關係,那就不會有結束的一天。
- 很多關係及事都像是「會一直漏電的DRAM」或是「底下有洞會一直漏水的水桶」,若要保持婚姻關係良好,那就要常常去refresh、去recharge,不能讓水或電漏光,一旦漏光了,感情也沒了,關係也壞了,就很難再維持下去了。而「喜樂」也是,人的喜樂也是充滿後就會一直漏,所以要提醒自己要常常喜樂,要為很多小事去感恩,就會常常為自己充電加水,那麼就常常喜樂,而人都喜歡和喜樂的人在一起,因為在一起就會感到喜悅或充滿正能量。換個角度,夫妻之間的關係就像是銀行的戶頭需要時不時就存錢進去,因為生活上很多事的磨擦都是會從兩人關係的這個帳戶提款,沒常常存,不小心就提光了。
- 男生維持婚姻家庭生活幸福的法寶:
(1) 不要嘮叨。
(2) 不要試圖改變對方。
(3) 請勿互相指責。
(4) 真心誠意欣賞你的另一半。
(5) 女人眼中最重要的事是"細節",細微之處才見真情。
(6) 不要忘記禮貌,對你的另一半要謙和有禮。
(7) 伴侶之間,性很重要,不要忽視。
- 【Leaky Bucket】:婚姻與親子關係很像會漏水的水桶 (Leaky Bucket),反而不像銀行裏的存摺,因為你在關係裏花了時間等於是加水進去,水桶容量是有限的,且還會漏水,所以要維持好的婚姻及親子關係,就要持續不斷的加水,不可讓水桶乾了,也就是要持續花時間去經營關係,不要把關係且的情感都消耗殆盡。而水桶容量大小及漏水速度都是case by case。此外,疲勞也會轉嫁,加速漏水的速度,例如夫妻兩人水漏的速度是1,有小孩後不是2,而是大於2,因為大家會把對小孩的疲勞轉嫁出來。
Page Top
19. 個人聖經體會:
- 大戒命「愛神愛人」,大使命「使萬民作主的門徒」。神最重視我們與他的關係,這是必不可少的。與神有良好的關係勝過一切(並不是因為我們有了什麼好的行為而受上帝的重視),亞伯拉罕雖然也有很多軟弱,但他和神的關係好,所以神也祝福應許,使他成為多國之父。所以,愛神愛人,與神有良好關係為一切前提(Must have),不要忘了must have,而只忙於good to have 的事,否則可能為主做了很多工,但是主可能會說: 我不認識你。
- 讓上帝作我們的主。這個主字可解釋或比喻為導演。有好導演,就能把戲演好拍好,上帝是最好的人生導演,而不是我們這種沒經驗驗的,就算我們覺得現在生活夠好了,上帝能讓我們更好。周潤發演很多戲,只有那過一次大獎,就是李安導的臥虎藏龍,因為李安是好的導演。
- 【貪】: 「貪財是萬惡之根。有人貪戀錢財,就被引誘離了真道,用許多愁苦把自己刺透了。(提前6:10)」,貪戀不該得或是別人的東西,造造是愁苦的來源,同時也容易做出很多傷害人的事。這某個層度來說,若我們凡事能「心存善念,盡力而為」,那麼這個"貪"字就會離我們遠一點,愁苦也會少一點。
- 「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二人成為一體」的教導(創二24-25): 聖經所說的「離開父母」,可以指到是「肉身上」的「離開」;但相信亦包括「心理上」與「靈性上」的「離開」。同時教導夫婦須在婚後多花時間專注在配偶身上,藉此建立和諧與健全的關係。若沒有在心理上與靈性上離開父母,那麼就無法成立一個新的健全的家庭。就像一棵小樹在大樹下,最後這小樹是無法成為大樹的,一定是要離開大樹,才有可能再長出一棵大樹,這就是為什麼森林的大樹都有距離,因為離大樹太近的小樹都找不成大樹。
- Give and (then) take:先付出,然後成全自己。教會就像一個身體,每個人就是這身體上的一部分肢體,若是身體不存在,那麼肢體就只是屍體。所以教會或群體的一分子要完全或實現自己,就要先對群體付出,這群團體健全了,那麼肢體的目標才能有機會實現。就是先成全教會或群體,然後就能成全自己的概念。群體不好,那麼群體裏的每一份子都很難得到建造,最後也無法實現自己,自己也不會好。所以是Given and take,不是Take and Give。例如: 若在教會都沒參與服事或參與付出,就很容易成為旁觀者,旁觀者容意成為批評者,而一個教會若充滿了旁觀者或批評者,那麼這個教會就很難健全,那麼這裏面的成員就很難受到建造,最後也很難在這裏面得到自我實現。
- Matthew Principle/Effect: 【馬太福音13:12: 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馬太效應為強者愈強弱者越弱之現象,即是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現實中就是指,只要獲得了每一點的成功,就會產生累積優勢,使之擁有更大的機會獲得更卓越的成就。也是造就了貧富差距的原因之一。
- 【腓3:13】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向著標竿直跑: 這忘記背後,特別提醒我們: What happened has happend,也就是發生的已發生,不要活在懊悔中,不要想著「如果怎樣就會怎樣,如果怎樣就不會怎樣」,而是要忘掉它,繼續努力,向著既定的目標前進。
- 不要論斷人,免的被人論斷。你怎麼量給人,人就怎麼量給你。馬太福音7-2: 因為你們怎樣論斷人,也必怎樣被論斷;你們用甚麼量器量給人,也必用甚麼量器量給你們。
- 【幸福】: 幸褔與成功並不等價。幸福有時只是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且是刻意的選擇),一種追尋達到心理平安的生活方式,而不是所謂的成功。對於成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定義,但難免有個比較對象或標準,而真正達到目標後可能也沒有感到幸福,因為可能又有新的比較標準,或是又有太多面向要追求,為了一個面向拼盡全力,可能又犧牲了其他面向。如拼了全力賺錢或研究傑出,可能錢賺的多了或研究好了,但會不會想要更多而感到不快樂,又或可能事業上的追求時過度的犧牲家庭而在親人關係上的不健全造成沒有幸福感。對基督徒來說,幸福生活的選擇就是照聖經上所說的方式來選擇生活。幸褔的人生是要刻意選擇,不是不做選擇,或是讓別人或世界來為我們選擇道路。今天的生活,是昨天的選擇造成的,因此幸福的人生是刻意選擇出來的。幸福的人生也同時也如【詩篇1:1】不從惡人的計謀,不站罪人的道路,不坐褻慢人的座位。【詩篇1:3】他要像一棵樹栽在溪水旁,按時候結果子,葉子也不枯乾,凡他所做的盡都順利。當我們連結於上帝時,那我們就在一棵栽在溪水旁的樹,有上帝的溪水讓我們不枯乾,讓我們能夠按時候結果子,人有春夏秋冬,不會一帆風順,但是祂讓我們不至枯乾,每個季結都能夠豐豐盛盛的經歷神。我們無法控制環境,但我們可以控制我們的思想。
- 基督教的思維是預定論又未定論。有點像是乘船順河而下,最後一定往下流並往出海口(預定論),但是延路我們可以選擇想要停靠下來休憩的點(未定論)。所以上帝決定的大事,如世界末日是預定的事,但是我們每個人這輩子決定要做什麼是可以選擇的事。也就是說上帝給我們自由意志做選擇,但是他預定的大事是時間到一定會做也一定發生的。
- 秀敏的"Avatar"的比喻: 有時候榮格及聖經裏有imply一個概念(隱晦的)-我們都是駕駛 avatar (若你看看榮格的集體淺意識,你就會覺得很多思路是從道家老莊來的 (尤其是莊子)),我們是 spirit, 世界是 physical,而道教是會重新再換新的avator,像打一場game,這個game大家有先來後到,但是每個人game over後,就要等到整個game完結了,再全部叫起來算每個人得幾分,先game over的人和最後一個game over的人都一起被叫起來。先game over的人只是睡了,所以不論是剛睡還是睡很多的,自己感覺一樣都只是睡了一覺被叫起來。 那段時間的長短本身不具意義與差別。所以每個宗教就是: 瞎子摸象。大家用自己摸到的部分開始瞎猜,然後發展一最自己的論述。
- 五餅二魚: 今天聽舊鞋救命協會「楊佑任」的演講,他對五餅二魚的觀點不錯。雖然五餅二魚分給這許多人還算什麼呢? 當我們願意時,事實上身邊的人通常都是反對或是看衰或是酸言酸語,只會數你的五餅二魚有多麼的不夠,覺得不可能做的成的。 但是當我們願意拿出我們自己微小的五餅二魚,獻上自己付上代價,能走多遠就走多遠,那麼就會有很多人因為我們這小小的種子而聚集過來一起努力,集成很大的力量,完成很大的事,終能餵飽五千人。所以為什麼上帝要利用五餅二魚變成給五千人吃飽,而不是從無變有。上帝看重的是我們每一個微小的個人,他看重的是我們「要有願意的心」,當我們願意奉獻自己,把自己擺上,那麼上帝就會興起許多人及事來一起完成我們奉獻要做的事,並完成許多的事。
Page Top
20. 雜記 (Logosogo):
- Randy Paush:
- The webpage to commemorate Randy Paush: http://www.cs.cmu.edu/~pausch/
- Time Management: video, slides, YouTube
- Last Lecture - Achieving Your Childhood Dram: YouTube
- 【做事回文】(搞笑用的-2022年趕ESWEEK Deadline時有感!)
做事可以安心 | 做事可以清心
事可以安心做 | 事可以清心做
可以安心做事 | 可以清心做事
以安心做事可 | 以清心做事可
安心做事可以 | 清心做事可以
心做事可以安 | 心做事可以清
- 【生日快樂藏頭詩】 (大三生日有感!):
生離死別於人間,
日月星晨遠天邊,
快逝年華何須苦,
樂在溫情暖心田。
Page Top
You are the 45,212th visitor since October 30, 2020.